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15047400000068

第68章 庆寿时间择吉

健康长寿、幸福吉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追求和向往。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不祈盼自己能够“长命百岁”,“寿比南山”。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祝寿的时间上常常表现出浓厚而神秘的择吉色彩。

中国人的祝寿行为,是与生命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心理上极度延续生命、逃避死亡,致使祝寿文化中对于数字吉凶的选择尤为重视。

做寿重“九”的吉俗

中国人在举办祝寿活动时,经常有做“九”不做“十”的习俗。本来逢上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等整十岁寿辰,是最值得庆贺和纪念的日子,然而许多人却偏要将其提前到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岁时来举行庆祝仪式,而到了整十岁生日时,反而默默无闻,无所表示了。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十”有着“到头”、“顶点”的意思,做了整十岁的生日,似乎就会将寿做完了,这当然是很不吉利的。因此,人们经常将整十岁的寿辰提前到逢九的寿辰来做,以表寿运永远没有尽头。“做九不做十”的祝寿迷信之所以在一部分中国民众的生活行为中广为盛行,还由于“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九”与“久”谐音,寓有生命长久、旷日持久等意义,这对于做寿之人希望长寿的心理当然是较为相称的。

不吉之年的禳解

寿诞中的不吉之年也叫寿关。传统时代,寿关的阴影无时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被认为是决定人们安危祸福、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

被中国传统民众认为是寿关的年龄数有许多个,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六十六岁。俗语云:“六十六,天皇老子吃块肉。”意思是到了六十六岁时寿命要被上天夺走,情况十分危急。因此禳解的方式最为繁多。例如上海地区,女儿要准备猪肉六十六块,让做寿的父母一餐吃完,这是表示将灾祸转移到猪肉的身上,以后父母便可以太平无事。北京地区则要杀猪宰羊并将其肉拿到路上去散发于众,意为肉已掉过,今后寿者就可以消灾弭祸,高枕无忧了。此外还有家中的女儿为父母献红色衣裤、红色腰带等习俗,中国人历来将红色视为吉祥之色,很明显是含有以正压邪、以吉驱凶等意蕴。

除了六十六岁以外,五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以及各种“明九”和“暗九”等年龄数也常被旧时百姓认为是寿命中的关口。(“明九”是指带“九”字的年龄数,如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暗九”是指“九”的倍数年龄,如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俗语云:“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意思是到了五十五、七十三、八十四这些年龄数时,阎王就要来向你索命,生命很难持久。根据各种寿关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习俗,禳解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过去北京地区的民众在过五十五岁寿关时,先要向阎王献一道祈求增福延寿的表文,在祝寿活动结束后由寿者亲自焚化表文,然后把一些现钞扔在街上,表示驱邪逐灾之意。在“明九”和“暗九”的关口,旧时要穿大红色内衣,还要系红腰带,镇邪过关。

其实人到了五十多岁以上的年龄时,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死亡概率有所增加,这是很正常的自然规律,寿关禳解是传统时代的人们为了延长寿命、逃避死亡而采取的一种幻想手段。现今,六十六岁吃六十六块肉,穿红色衣服之类的行为虽然仍有所存在,但其意义却与以前大为不同,已经变成人们为了增添祝寿喜庆气氛而采取的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老人关心、爱护之意的一种手段。

延伸阅读

赵颜借寿的传说

关于做寿“庆九不庆十”的习俗,据传与《三国演义》六十九回里的“赵颜借寿”的故事有关。

赵颜是一个很孝顺父母的美少年,但神卜管辂说他“汝眉间有黑气,三日内必死。”后经赵颜父子一再哀求,管辂教了赵颜一个办法。第二天,赵颜依计而行,他带着酒肉进入南山,见到在一棵大松树下,有二人正在下棋,赵颜跪而献上酒肉,因为二人全神贯注在棋上,所以他们也就随手将食物送入嘴里。等到他们吃完,赵颜便“哭拜于地而求寿”,其中一个穿白袍的老人就是主管生的南斗星君,但因为此时已是“吃了人家嘴短”,只得在赵颜的生死薄上“十九”之前加了个“九”字,竟让他活到九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