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15047400000069

第69章 寿堂布置择吉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祈寿中的一些吉俗仍被我们现代人所接受和传承。其中寿堂布置中的种种讲究都与渴望长寿的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列子》曾指出:“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列子杨朱》寿考被视为人生五福的第一福,成为人生追求的第一要素,可见古人对寿命的重视程度,而寿辰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从古至今非常重视礼俗。所以在寿堂布置上的种种仪规,有着不亚于婚礼的铺排陈设,尽量表现其中的喜庆气氛,是万万马虎不得的。

寿堂布置传吉祥

寿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用来举行祝寿仪式的房间。

中国人以前的住房一般都有厅堂与厢房之分,寿堂就布置在厅堂之中。在一般家庭中,平时厅堂内的布置和陈设比较简单,厅堂中央放上一张案桌,旁边放上几把椅子,就算较为像样的摆设了。较为富裕的人家,最多只是在案桌上摆上几只花瓶,挂上几幅古画。但到了家中有人祝寿之时,厅堂四周要张灯结彩,陈列各种古玩、画轴与器物,案桌的中间置放大香炉一个。炉中插着长达一尺、宽至数寸的寿香,香体盘成一个大大的“寿”字。旁边是一对插有重达一至三公斤的蜡烛的蜡扦,烛体上绘有金色的寿字与各种彩绘的吉祥图案。厅堂正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充满喜庆吉祥色彩的寿星图,图中的老寿星笑容可掬,头部隆起,一手拄拐杖,一手捧仙桃。如果是为妇女祝寿,也有挂年轻美貌、手提花篮或捧着仙桃的麻姑图像的。也有挂上一幅书有大大的“寿”字图案的。案桌的旁边有两把沉重的太师椅,是专为寿公寿婆准备的,以便接受儿孙们的叩拜。

寿幛、寿联、寿屏有蕴意

一些较为富裕的人家布置寿堂时,要在寿堂两侧高挂各种寿幛、寿联与寿屏。

寿联、寿幛大多运用绸缎、绢布或丝绒等布料制成,形状如旧时挂在厅堂中央的大幅字画大小,布料大多为红色,字形大多为金色,金红相间的寿幛呈现一种雍容华贵的风格,与祝寿活动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十分相配,上面写有各种祝贺长寿的文字。如果是送给男寿星,多用“松柏”、“北斗”等词语,送给女寿星则多用“瑶池”、“萱草”等字样。寿联写好后,都要裱糊在字轴上,以便于悬挂。

与寿幛不同的是,寿屏上的赞颂文字一般都写在一些专门的摆设,如镜架、屏风、座屏上。寿屏的材料大多用玉石、黄杨木制成。

寿幛、寿联与寿屏也是一种经常被用来作为赠送于人的文字类礼品,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曾写到贾母做寿时收到十多幅寿屏的情节,这些寿屏制作精良,框上镶嵌着彩绘的装饰,屏中除了赞颂文字外,有的还织有各种吉祥图案,如寿山寿石、八仙人物、松柏仙桃等。

另外,神灵图轴、神灵塑像之类的东西也常被用于装点寿堂场景。寿堂两侧的墙壁上,大都悬挂着王母、寿星之类的神仙画像,以及福禄寿三星。

人们对于寿堂布置的重视,是因为渴望长寿。因为尊崇神灵,才会在寿堂中请出王母、寿星、麻姑等各种神仙偶像,以祈实现长寿的愿望;又因为中国人喜爱热闹,便把自己的寿堂布置得浓墨重彩、富丽堂皇。

总之,寿堂布置是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特点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人内心世界和精神理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延伸阅读

“寿星头”的来历

关于“寿星”的形象,除了飘逸的白须和手中的龙头拐杖外,人们最为熟知的,便是寿星老翁那光秃秃的特大号脑门,也就是“寿星头”。

关于“寿星头”的来历,民间有一传说:寿星的母亲怀胎九年仍不能分娩,于是就问腹中孩儿:“孩子啊,为何还不出?”这时,尚在腹中的寿星就说:“等家门口的石狮子双眼流血的时候我就出世了。”这话刚巧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于是用猪血染红了石狮子的双眼。母亲将此事告诉寿星,寿星便急忙从母亲腋下钻出,因还未足月,于是就生得这样一个又大又长的脑门。这则故事表现了寿星不同寻常的出生,也寄托了人们企望这位不同寻常的寿星给人们带来长寿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