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15047400000070

第70章 寿诞前的礼仪择吉

旧时富贵人家做大寿是十分隆重的,做寿一般要三天,均由子女或其他后辈操办,可见人们对于祝寿的重视。这不仅能增进老少几代人之间的感情,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寿辰礼仪是对老人长寿的祝愿,通过寿辰庆典,为老人增添晚年幸福的安慰。旧时寿辰礼仪,从寿日三天前就开始了,包括送寿贴,行暖寿礼和祭神灵等活动。

送寿贴

传统习俗中,寿期的前三天要送请帖给亲友,通知寿期,请来宾吃祝寿酒。但对于比做寿人年长的长辈一般不能送请帖,俗规祝寿、庆寿是晚辈的事,含有祝老人延年续寿之意,只能晚辈给长辈祝寿。

旧时,人们对自己的寿期谦称“贱辰”或“母难日”,请帖便写“某月某日为贱辰(或母难之日),谨具菲酌,敬请光临。”如果是子女代写请帖,则写“某月某日为家严(慈)诞辰,谨具菲酌,敬请光临。”一些有身份的人家还要请人撰写颂扬父母生平事迹的文字,这叫做“寿序”。请帖一般都是用红纸做成。

寿日的前一天,富裕人家还要请戏班子,吹吹打打,燃放鞭炮。出嫁的女儿要在这一天回来祝贺,送上亲手做的寿鞋,还有衣料、寿面、寿酒等。拜寿忌“扯单”,如果父母都在,不论他们是否同庚,皆为双寿,送礼也就该送双份,否则不吉祥。收到寿贴的亲友们陆续将寿礼送来,送礼宜选在上午。寿者收到亲友送来的礼品后,必须一一登记,以便日后还报。还要将亲友的寿礼陈列于寿堂上,为庆寿增辉。

暖寿礼

寿日的前一天晚上,由子女、儿孙、女婿等晚辈举行“暖寿礼”。

寿星与家人团聚在堂屋里,红烛缭绕,一家人吃寿面,设小宴,叙家常,并对正式祝寿事宜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分工。这天晚上的家宴,仿佛现代运动中的热身一样,让寿星在正式祝寿之前热热身,故叫暖寿。

晚饭后,晚辈要在寿堂上用三牲、寿果、香纸烛锭祭敬祖先然后敬上暖寿礼物,并向寿堂行礼。

“暖寿”习俗限于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祝寿,包含一片敬老之心。

祭神灵

民间旧俗,祝寿、庆寿前要事先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即在神灵像前焚香点烛,磕头祈祷,向神灵作一通报,让神灵赐予寿者更多的寿运与福分。

如过去苏州、无锡一带的妇女做寿,寿期前一天,寿者家属要在空场上搭设一个席棚,棚内放置案桌几椅等物,布置成寿堂。寿堂中央的案桌上要放一只米斗,斗内盛米粒,米中插一杆秤(象征“秤金斗米”),米斗旁还要放一面镜子(镜子为驱邪之物),一盏长明灯(象征长寿无期)。

寿母及亲友的穿着打扮,大都有一定的讲究。寿母一般要穿红色寿服,参加贺寿的妇女大都穿红戴绿,围坐在寿母周围,其女儿、女婿、甥女、甥婿纷纷送寿礼致贺。当天中午,寿家以素食招待各位亲友。午后,寿母带领众人到全村大小庙宇去进香。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专门雇来帮助撑场面的仪仗人员,手中捧着装满香烛的大盘,鸣放爆竹开道。其后是身穿僧服的庙祝,手中敲着木鱼。寿母的儿孙们跟在庙祝后面,手中同样捧着香盘。接着便是寿母亲自率领一群女性小辈,手中执着香把。队伍最后,是前来贺寿的老年妇女亲友。在各个庙中烧过香后,老妇们要在庙祝预先写好的疏表上画过十字,然后给大家分送寿桃、寿糕,至此祭神仪式才算结束。到了晚上,寿母还要邀请戏班前来演戏,以表示对贺寿亲友的谢意。

这些祝寿前的择吉礼仪,经过数千年的延续与发展,一部分内容已被逐渐淘汰,另一部分则被长期继承和保留下来,其中包含的美好的祝愿永远不会改变。

延伸阅读

寿礼趣事——“古砖”寿礼

传说清代大文豪毕秋帆(毕沅字)在做

陕西巡抚期间,有一年正逢他六十大寿。部

属纷纷送来贺礼祝寿,他一概拒收。

有个县令深知他的爱好,特意让家仆送来20块古砖,砖上的年号题识显示,都是秦汉时的古物。毕秋帆非常高兴,对来人说:“别人送来的寿礼,我一概不收。你主人所送的古砖,我很满意,所以我就留下吧。”那家仆一时受宠若惊,连忙跪下禀告说:“我家主人因为要为大人您祝寿,特地召集工匠在县署里制做古砖,主人亲自监工,挑选了这些最好的献给您。”

毕秋帆完全没料到竟会是这样,尽管心中不悦,但也只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