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15047400000095

第95章 五花八门的数字择吉

数字与民间择吉文化关系密切。数字,在我国民间择吉文化的长期浸润下,被注入了种种意旨,以表达人们生活中的某种企图和美好祝愿,故而成为择吉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数字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到的文字。各民族在对数字的运用过程中,认为数字是神秘莫测的,因而也就把数字神秘化,赋予其神圣的性质。于是,在人们的观念里,数字也就有了善恶之别,凶吉之分。吉祥的数字令人高兴,不吉的数字使人倒霉。

单双数择吉

吉祥的数一般是双数,结婚时忌讳选单日子,大概是怕有鳏寡之灾。在广州,春节家家必备金桔,象征着“大吉大利”。而在金桔市场上,那些标价两元八(谐音“双发”),八元八(谐音“发发”),十八元(谐音“实发,”“实”在粤语中是“一定”的意思)等价格的金桔尤为抢手,反映了人们对“八”这个数字的偏爱。

数字“一”就有忌讳,原因很简单,“一”是单数。所以在给结婚或者祝寿人家赠送礼品时,就不要送单数,而要送成双成对的礼品,以寄予好事成双的愿望。

但如果是丧日,则忌讳双数。如有些地区给死者或病患者送礼表示慰问时,就忌双数。有些少数民族还忌双日子出殡,其用意很明了,不希望不幸或痛苦再次降临,坏事成双。

数字谐音择吉

在汉语发音中,“八”与“发”谐音,“六”就是顺,六六大顺。“九”与“久”谐音,含有长久之意。

但地区不同,吉凶说也会有区别,如湖北天、沔一带,人们以为“六”是不吉祥的,做菜(特别是吃鸡蛋)、送礼物等数目绝对不能是“六”。当地人读“六”为“禄”音。因而“六”有“满禄”,即“死”的意思,所以忌讳,并由此而演化生发出许多骂人的话,如“六点”(即钟表的“半转”,有“差火”不成人的意思。跟“二百五”、“半吊”的意思差不多)等等。由此可知,数字的择吉观念也是因时、因地、因民族、因行业等因素而有所差异的,不能一概而论。

民间对“三”和“四”的忌讳也很普遍。如扬州人做寿,忌讳“三”、“四”,所谓男不做“三”,女不做“四”,指年龄的“三十”和“四十”。一层意思是“三十”和“四十”年岁不大,不应该做寿,另一层意思是,“三”和“散”、“四”和“死”谐音,不吉利。可是女又能做“三十”,男也能做“四十”,这是为了破“散”和“死”。老人们说,在旧时妇女没地位,就怕“散”,做了“三”就不怕“散”了,男子做了“四”,就破了法,该死的也不会死了。

除了寿龄中对“三”、“四”的忌讳,还有一些其他情况。如广东潮州人言语间避讳说“三”字,“三”与“散”谐音,故当地人称三点钟为两点六十分,如果不遵守,则祸不可测。“四”与“死”谐音,连带的,把其他数字与“四”连起来也有不吉之意,如“二四二四”就老被想成“儿死儿死”,“七四七四”就是“妻死妻死”,“八四八四”就是“爸死爸死”等。迄今有医院为了顺应家属的心理忌讳,没有第四栋楼或第四号病房;公共汽车没有四路,否则,就成了死路一条了。

延伸阅读

“二百五”的来历

中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那么这一词是怎么来的呢?最普遍的说法是来源于战国故事。

相传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不少仇人,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个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据说“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