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12

第12章 财富路上的“新龟兔赛跑” (2)

同时,他并未像其他一些戴过“红帽子”的民营企业家一样急功近利、急不可耐,以至于在急于“脱帽”时不慎感染“风寒”从而危及企业生命。他一直在坚定、隐蔽、耐心地做着企业产权改革的工作。这样,既不影响企业的迅速发展,又让企业一直在自己的牢牢控制之中。

而黄光裕等私营企业主一直被另眼相待。如野草般疯长的私营经济,甚至曾让人产生会让社会主义中国“变色”的担忧,此种担忧最终导致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经济出现了“倒春寒”现象。在这股“倒春寒”中,年广久以贪污、挪用公款罪被捕入狱;李书福、王廷江、蒋锡培等被“吓坏”的私营企业家纷纷把自己的企业送给当地政府,以求退财消灾;刚刚创立两年的国美电器也遭遇了严重的危机,门店在清查中被关,黄光裕被逼得东躲西藏;而在民间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等省,甚至出现了大量企业家携款外逃的高潮。

成功后的岔路口:多元化大考

在上世纪90年代,鲁冠球的万向公司已经在行业内做到了老大的位置,占据了全国约60%的市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纵深挖掘和横向拓展。

农业是他横向拓展的主要行业之一。但从业农业,在最初他更多地像在从事一项慈善事业,曾多次投巨额“反哺”种植业、养殖业,虽然屡遭惨败却始终不改心中的“农业情结”。他继续砸下巨资收购了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公司,组建了先进的远洋渔业船队,带领近海几千渔民奔赴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开辟远洋捕捞基地。目前,万向集团累计投资农业产业超过20亿元人民币,涉农员工9000多人,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就业,受益农民近300万人。

而在占领全国大部分市场的情况下,继续纵深挖掘必然需要向国际市场进军。很多中国土生土长的企业家视为畏途的国际化征途,对鲁冠球来说却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1984年3月,一名叫多伊尔的美国客商指名要考察万向节厂。而当时乡镇企业产品进不了国家计划,鲁冠球正苦于没有外销门路。这真是送上门来的“馅饼”。有意思的是,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与老杭州城隔江相望,那时钱塘江边立着“外国人止步”的牌子。鲁冠球很为难,不知道如何让多伊尔渡过钱塘江。当时的杭州市委书记当即拍板:让外国人过江,手续由市委来办,并且当天办好。

第二天,多伊尔先生就西装革履地过了钱塘江。经过细心考察、耐心谈判,多伊尔留下了3万套万向节订单。之后,万向的产品源源不断通过多伊尔的舍勒公司销往国外,产品进入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国际一流整车厂配套。到了2000年4月,这家成立于1923年的公司正式被鲁冠球收购。鲁冠球还先后收购了ROCKFORD、UAI、AI等多家国际优秀同行,并与万向的制造资源对接,形成成本、价格、品牌、市场等新优势,成为目前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制造企业。鲁冠球从全国第一向世界第一大步迈进。

与鲁冠球的一路凯歌相比,黄光裕却一度对自己从事的家电连锁零售业表现了意兴阑珊。1993年,黄俊钦与黄光裕两兄弟分家后,大哥开始收缩战线,全力投入到当时兴起的房地产行业中去了。黄光裕也紧跟其后,把国美电器全权委托给了二妹夫张裕民打理。而此段时间,两兄弟在房地产行业的一些犯规运作,让他们在十几年后的2006年底遭遇了重大危机。

资本加速器:野心与想象力的实现

随着国美电器的蒸蒸日上,黄光裕看到了无限商机和前景,于是在2002年10月26日重新执掌国美,又取代张裕民亲自担任国美电器总经理。

在操作房地产项目的同时,黄光裕也在做着一件大事:国美电器上市。2002年3月,黄光裕终于得到一个良机,成为了“京自动化”控股股东,随后更名为“中国鹏润”。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黄光裕打通了电器零售与房地产截然不同的两个行业的任督二脉,让它们成为互相交通、互相支持的有机体。也正是在此时,黄光裕最重要的商业思想“商者无域,相融共生”开始成熟定型。

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黄光裕的野心与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现。他在2005年“夸下海口”,要在三年后让销售额飙升到1000亿元。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在痴人说梦。但他突发奇招,收购了行业内第四大巨头永乐,成功实现了当初的目标。通过开动收购战车,他短短几年时间内陆续收购了全国性或地域性的行业公司,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

两年前,在找到陈晓这员统帅后,黄光裕又从国美的前台退居幕后,开始集中精力对收购的中关村进行重组,企图把自己的地产资源装入这个壳资源,从而打造出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黄光裕的类金融模式日益凸显。德隆枭雄唐万新未遂的梦想,也许几年后在黄光裕身上有了实现的可能。当然,风险也深潜其中。近期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及国内房地产业的不景气,让这种风险成倍放大。国美电器近段股价大跌,其中因素之一,便是有投资者认为,他在套现国美电器股票,为自己的房地产“输血”。

近几年,万向还以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让利换市场、无形资产收购等资本经营与发展实业相结合的运作技巧,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建立起18家公司,步步融入国际市场。万向系的投资涉及到金融、新能源、资源等数十个行业。

面对记者,面对众多在资本市场中呛水乃至翻船的民营企业,鲁冠球并不认为这是发展路径选择上的错误。他认为:“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鲁冠球表示,一个企业如果只搞实业,不和金融结合,风险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因为上大项目,就一定要有金融支持。而金融风险要靠实业来抵御。

鲁冠球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好的东西要吃,但刚开始的时候最好少吃一点,要不然就可能不消化。资本运作就像喝酒,适量地喝肯定有益健康,但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喝醉,就要出事。归根到底,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涉足资本市场,一定要想好,我如果失败了,能不能承受得起损失。否则,就别参与。麻雀都知道留足三日粮呢!”

鲁冠球显然认为自己的资本运作是立足于实业的实力之上,是那只留足了三日粮的麻雀。每当和别人说到类似话题,他会兴奋地摇晃着大拇指大声地说:“要有实力!”

未来有多远:产业机会的想象空间

在传统的万向节制造领域,鲁冠球可以说做到了极致,早在十几年之前他便开始寻找其他的产业机会。

鲁冠球看中的是一个庞大而超前的行业——电动汽车。万向集团的产业近30年来一直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造车”理所当然地成为鲁冠球的另一大梦想。早在1999年,万向便悄然启动了这个项目,而2005年改组的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是万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9年来,万向集团至少投入了3亿元。而万向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计划是8亿元。鲁冠球在几年前豪情满怀地宣布:“我这一代造不了汽车,我儿子也要造。”

相比传统的汽车,电动汽车拥有诸多优点:没有噪音,对环境没有污染。在全球石油价格节节攀升、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电动汽车利用的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个行业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具有无限前景。

从目前看来,连锁零售将是黄光裕最具基础和远景的产业选择。在闪击永乐、偷袭大中、强取三联商社后,黄光裕更是坚定了做“中国的沃尔玛”的梦想。

当然,国美与沃尔玛相差整整25倍,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黄光裕的机会在哪里?一个是开发和深耕二三级甚至四级市场;一个是继续开动并购战车,收购其他同行,以达到快速壮大的目的;一个是启动国际化战略,先进军东南亚国家,再强行登陆欧美等西方国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不排除与百思买等跨国零售巨头进行合作,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当然,家电连锁零售带来的巨大现金流,也为他进入另外的产业提供了无限良机。“胡润套现富豪榜”显示,黄光裕历年套现总额由去年的93亿元上升到今年的135亿元,成为手头现金最多的企业家。

那么,对于鲁冠球和黄光裕而言,谁更有可能美梦成真?

从产业的可持续性角度来分析,黄光裕可能更有胜算。因为他后面的发展,都是建筑在他已经熟悉的行业,这个行业既有厚实的基础,又有无限广阔的前景,是属于已知领域的无限延伸,他所富有的经验和人才储备都不用再重起炉灶。而鲁冠球的电动汽车,尚属于一片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充满了未知因素,也许会花上很多学费、走上很多弯路,才能踏上顺途。

从资金运用角度来说,黄光裕也更显宽裕。虽然鲁冠球位列2007年中国内地资本控制榜第一家族,控制的资本总额达到194亿元,但若论现金的流量、灵活性和调配空间,都没有黄光裕来得便利;但是,从行业的远景来看,鲁冠球的选择也许更具想象空间。作为新兴行业,一旦你占领先机,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拥有最核心的知识专利权,无疑是一屁股坐到了金山之上;另外,从风险控制能力来讲,鲁冠球似乎显得更为稳当。鲁冠球素有留足三日粮的谨慎,而黄光裕更具倾巢而出的胆量。如果某天,有人在富豪排行榜上大起又大落,肯定鲁冠球的可能性更小。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鲁冠球和黄光裕手里,会催生“中国的通用”和“中国的沃尔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