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37

第37章 亿万富翁的“非典型”继承 (1)

史玉柱:门外让人心惊胆战的讨债声

对于财富新贵史玉柱而言,最恐惧的时刻莫过于1997年。

此前的几年时间,史玉柱凭汉卡等产品,在中国商界风生水起、荣光无限。这让史玉柱飘飘然起来,开始过分轻信自己的掌控能力。1995年2月,史玉柱率领部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三大战役”:保健品、医药、软件。在史玉柱下达“总动员令”之后,巨人公司开始了惯用的广告攻势。当时,在报纸上打整版的广告已经是豪放之举,但史玉柱却仍觉得不够大气,几乎全部采用的是垮版广告(两个整版连在一起)。光第一个星期,就在全国各地砸下了5000万的广告费,把整个中国都掀起来了。这种粗放式的广告投放,自然换来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但广告效果几乎为零,因为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

一边是产品的滞销,一边是正拔地而起的巨人大厦象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着公司的现金流。1997年,一切问题集中爆发——巨人大厦未能按期完工,债主们纷纷上门索债,资金流完全陷入瘫痪,媒体也开始“地毯式”地狂轰乱炸,争先恐后揭发巨人公司的财务危机。那段时间,公司官司缠身,账号都全被查封了。穷到整个公司里只有史玉柱一个人有手机,而其他刚给高管配的手机全都收回来变卖了,大家很长时间都没有领过一分钱工资。

当巨人大厦轰然“倒塌”时,史玉柱也饱受痛苦的煎熬。压力最大的时候,史玉柱把全国分公司的经理全部召集到一起闭门开批判会,带头进行批判与自我批判,整整折磨了三天三夜。

那段时间,让史玉柱最心惊胆战的声音,便是门外索债者的拍门声和吼叫声。他只能躲在办公室内一声不响,靠成天打游戏消解心头的巨大压力。那时他知道,走出办公室的门,他是一个人人喊打的失败者,只有打开电脑进入网络,他才能摇身一变为威力无边的强者。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他开始琢磨网络游戏这个东西。

但史玉柱以最快的时间学会了“遗忘”。史玉柱和他的部将们反复讨论一个问题:如何迅速翻身?当时手上有两个项目可以做:一个是保健品脑白金,一个是软件项目。两个项目都不错,但史玉柱最后选择了脑白金。因为他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把身上的巨额债务还清楚,如果做软件,估计要用10年时间,而当时的保健品产业刚起步,没有现在这么激烈的竞争,有足够大的市场和足够丰厚的利润,估计翻身只需要最多5年的时间。于是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元,开始投入脑白金的运作中。短短3年的时间,史玉柱便还清了全部的债务,重新站了起来。

当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广告还铺天盖地地在我们耳边喧嚣时,史玉柱却已经悄然隐退,把自己脑白金项目75%的股权转手给四通,拿到了6.36亿元现金。由于偶然的因素,手上有大把闲钱的史玉柱进入了金融业——2003年,史玉柱从四通和首钢股份很巧合地买到了1.4亿股华夏银行IPO上市前的原始股份,并在每10股转增2股后,持有了华夏银行1.68亿股;另外,凑巧当时的万通实业要上市,冯仑打算清理非地产业务以外的资产,于是史玉柱得以极低价格拿到了冯仑手上1.43亿股民生银行国内法人股。手握接近5亿现金和稳赚不赔的银行原始股,史玉柱开始了自己10年前便开始琢磨的第三个转折性项目——网络游戏。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10年后的今天,他一手打造的巨人网络公司及公司的“征途”和“巨人”两款游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浮出水面。2007年11月1日21时45分,一身白色运动服的史玉柱亲自为巨人网络敲响上市的钟声。在当天一片暴跌的哀怨声中,巨人网络却逆风而上,当天收盘价达18.23美元,市值达50亿美元,是同样在纽交所上市的盛大网络市值的一倍,已经成为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也是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海外IT企业。史玉柱也以近500亿的身价跻身于中国巨富的行列。

“当初的失败是一笔财富。我觉得失败了之后可能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精神上被打击的太狠了,一蹶不振;另外一个是失败了,但是精神还在,顽强的精神还在。只要精神还在,完全可以再爬起来。”数年后,史玉柱对那段难忘的经历如此感慨道。

由此看来,恐惧既能摧毁人的意志,也更能催发人的前进动力。对付它的办法就是:移步躲避、咬牙坚持、攒足胆气再搏。

遗产继承一直是让富翁们头痛的问题。“亚洲第一富婆”龚如心的突然去世,宣布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亿万家财争夺战激烈开演……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有“亚洲第一富婆”之称的龚如心,又一次领教了这种得失成败转头空的幻灭。

龚如心和丈夫王德辉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业,通过房地产业务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但1990年王德辉遭绑架后失踪,夫妻俩也一直没有子嗣,于是龚如心与公公王廷歆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世纪遗产争夺案。虽然龚如心最后在2005年9月获得了胜诉,但这笔超过400亿港元的巨额资产仅名正言顺地在龚如心名下待了一年半的时间,便因为她的突然去世又面临何去何从的难题,一场旷日持久的亿万家财争夺战激烈开演。

遗产继承一直是让亿万富翁们头痛的问题。成都广安区富源公司董事长冉敬芳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有点“六亲不认”。她逼着五个子女签订《不继承财产协议》。《协议》规定:如果谁愿意读书深造,父母必须全力支持;如果谁自动放弃读书,就必须投入社会就业,未满16周岁的必须在家参加劳动,家长不作任何经济上的援助;子女就业,家长可以给予一些建议、指导等,但不给予任何经济上的支持;将来交朋友,必须先出示此家庭协议给对方看,表明自己没有权利继承父母的财产;父母对孩子的婚姻,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父母的财产以及遗产只能由父母支配,任何子女都没有权利过问和干涉……

冉敬芳从小残疾,却凭借自己的艰苦奋斗成了一位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她想打破大部分富翁们“子承父业/母业”的窠臼,不给孩子一分遗产,让他们体验创业的艰苦与乐趣,完全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而自己的财产将捐献给残疾人的慈善事业。

在富翁们的遗产继承中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富翁们的“二奶”及其“庶出”的子女的继承权问题,便是越来越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广东商界巨贾、正当壮年的亿万富翁陈建华突然撒手西去,漂亮的“二奶”和2岁的私生女突然陷入了困境之中,并为了财产继承问题和原配夫人打上了官司。其实法律对这种私生女的权益是有保障的——根据《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都享有同等的继承的权力。当然,前提是要进行身份认定,身份认定的依据是《出生医学证明》或DNA鉴别。

没有子嗣也是特例之一。象龚如心这种情况,如果没有遗嘱安排,那么她的直系亲属将是法定的继承人。龚如心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将是龚如心巨额遗产的继承人之一,而她的公公王廷歆则没有份。据知情人士透露,华懋集团未来可能会通过成立信托基金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没有后裔的富豪在逝世后设立信托基金,这在海外很普遍,它不仅可以避免家族财产纷争,防止继承人将财产转移或散尽,也可以使企业长期按照委托人的意愿经营。

在财产继承问题上,世界级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等人做出了榜样。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夫人梅林达创办了拥有29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并且在不久前,比尔?盖茨宣布将全部退出微软公司的管理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基金的运作和管理中去。盖茨原先打算给自己的孩子每人留下1亿美元,后来他又修改了遗嘱,把这个数字改为1000万美元。而“股神”巴菲特做得更潇洒,他把36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慈善捐赠,巴菲特却连用自己名字组建一个基金的欲望都没有。

与巴菲特的潇洒相比,葡萄牙一位亿万富翁的做法则有点近似于恶作剧——同样没有子嗣的他,于是从电话薄里随机抽取了70名陌生人,作为他财产的继承人。本来已经深受财富困扰的这位富翁,却把全部苦恼死劲砸向那些对财富更加缺乏免疫力的普通人。他一定会算计并窃喜:又有多少人将变成财富的奴隶?

当然,如果真有一天牛根生“倒掉”了,对他本人来说是一种悲剧,也值得人们叹惜,对后来者更是一个最好的警示——连牛根生这样的人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看还有谁敢作恶或漠视作恶的行为……

牛根生栽在谁手里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韩愈曾在《进学解》一文中如此形容自己的困窘之状,如今的蒙牛集团董事局主席牛根生同样被这八个大字束缚围困。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沉默良久的牛根生,于不久前抛出了《中国乳业的罪罚救治——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及长江商学院同学的一封信》,呼吁同行们援手蒙牛以阻挡外资并购威胁。但他的声泪俱下招来的不仅仅是同情和叹息,更多的是争议甚至指责,认为他在“绑架”民族情感。

几十年的时间,牛根生从一个苦孩子奋斗成为亿万富翁,更难得的是,他以其坚韧、大度、宽容、厚道和散尽家财的豪迈,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少有的高大全形象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