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50

第50章 狂人兰世立“空中惊魂” (2)

兰世立的这种脾性,在2009年3月13日东星航空停飞事件前后发展到了极致。当时,东星航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与中航集团就收购事宜进行了谈判,并初步达成了意向。为此,2009年1月份,中航集团方面先期给东星航空注入9000万元,让其用来解决拖欠的员工工资等一系列内部问题;3月10日,湖北省省长李鸿忠与中航集团总经理孔栋,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湖北大厦签署了一份关于建设武汉航空枢纽的构架性协议。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湖北机场集团总经理孟正国等人出席了签字仪式。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兰世立在武汉突然“釜底抽薪”,于3月13日晚代表公司签发了“严正声明”,认为双方无法形成商业合作的基础,正式拒绝被国航收购。这让当地政府陷入极度被动和尴尬的境地。此后,兰世立便“神秘失踪”了。

武汉市交委新闻发言人覃诗章直称兰世立不是一个“正常人”。他说:“你既然不愿意重组,就应该和中航集团说清楚,并把中航先支付的5000万元退还给人家,事情不就完了嘛。但现在自己先躲起来,又不退钱,这叫什么事啊?”

据知情人士透露,兰世立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因为觉察到自己已经被相关部门监视,兰世立于是将手机交给司机,让他开着车在武汉四处游走以吸引注意力,自己则携带补发员工工资后剩下的4000万企图从珠海乘飞机出境。但最终武汉警方还是发现了兰世立的行踪,并将其从珠海带回武汉。

兰世立这一系列行为让当地政府承受了很多压力——既要面对堵上门来讨债的GECAS的压力,又要面对东星如果破产带来的员工失业和巨额债务的压力,还要面对众多媒体关于使用行政权力帮助中航强行收购民营航空公司、干涉企业自主权的指责。

正因为如此,当地政府在对待兰世立被警方控制的问题上十分谨慎,甚至对此传言进行了公开否定。也许,当地政府在等待兰世立能够幡然醒悟并作出妥协,免得大家都很为难。

和前高管“兵戎相见”

民营航空在2009年遭遇重创,根本原因在于受到了三大瓶颈的束缚:第一是政策瓶颈;第二是资金瓶颈;第三是经营管理瓶颈。在前面一个瓶颈束缚下,兰世立无力回天,但后面两个瓶颈的形成,则更多是自己的失误和错判造成的。

在东星航空开通香港、澳门航线后,兰世立坚持一天各一班,完全无视武汉市的有限客流量。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低上座率,甚至常常出现一个班次只有三五个人的情况,这无疑让东星航空亏损严重。

其实兰世立曾经有过几次渡过难关的良机:一次是在2007年初,武汉光谷中心花园还需要2000万元就能完成建设,而此项目一旦投入销售,便能不断产生可观的现金流,但兰世立却把这些“救命”的钱投入到继续引入三架新的空客A320上。2007年8月,香港路径基建答应出资5亿收购兰世立的光谷商业中心。这本来是一着盘活全局的好棋,却因为兰坚持他要“一票否决权”的要求从而搁浅。2008年初,汇丰银行答应购买高达2亿美元的东星航空债券,而且是不可转换成股份的债券,但出人意料的是,兰世立再次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只要7000万美元就够了。而且兰世立从汇丰的出价中敏锐地看到,未来引入更多飞机可以圈得更巨额资金的可能……狂妄与野心让兰世立丧失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从而数次与“幸运之神”擦肩而过。

前文所引省领导的谈话可谓一针见血,指出东星要加强内部管理,不要光靠自己一个人,要找几个骨干挑起来。但兰世立显然没有听进去,最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此番谈话的半年后,东星集团副总裁马格胜的辞职。

2003年9月,曾任湖北团省委处级干部、湖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经理的马格胜,在极富煽动力的兰世立的游说下,辞职下海加入了民营企业东星集团。在入职时,马格胜写下了激情四溢的《梦想与选择》一文,准备大干一场。

马格胜果然不负重望,凭着实干精神,带领东星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集团内部享有比较高的威望。2006年6月5日,东星集团召开15周年庆典,并对作出杰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就是在这次大会上,马格胜被授予“最佳东星人”的称号,兰世立亲自为其颁发了一枚金牌和一张100万元的放大的支票。当时获得100万元重奖的仅有2人。

但这100万元巨额奖金2年多一直没有兑现,而且成为兰世立和马格胜“交恶”的导火索之一。

2008年初,因为种种原因,马格胜提出了辞职。但几个月过去,兰世立仍然不肯支付其总额为266.6万元的拖欠工资、奖金等。为此,马格胜于2008年4月3日将“老东家”告上湖北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5月30日,湖北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作出有利于马格胜的仲裁裁决后,东星方面拒不执行,并于6月25日把马格胜告上法庭,提出撤消仲裁决定的理由:马格胜与东星国旅不存在劳动关系,裁决东星国旅承担工资没有事实和依据;认为奖金是企业或个人对其财产赠与个人的行为,理所当然可以撤消该赠与行为。

忍无可忍的马格胜在激愤之下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看到这份起诉书,回想起我辞去公职、义无反顾地来到东星,过去5年拼命工作的每一天……有太多感伤在心头啊!请我们的‘首富’再次看看那封信,看看你2007年失去人身自由的那半年艰难岁月,你的搭档每天在做些什么?是如何成功帮你应对危机的!是如何帮你应对媒体的围追堵截,同时稳定内外部及合作各方,并把第三架飞机接回的!是如何在医院摘下点滴吊瓶,坚持去咸宁帮你办理解除限制自由手续,让你青山依旧在的!不谈卖命苦干5年所做的事情,就谈我个人5年来兼做业务的利润,远远超出了你发的那点薪水啊……”

面对被反诉和人身威胁的情况下,马格胜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为了尊严,为了不受蹂躏,我会拼尽全力,甚至是流尽最后一滴血的!”

在双方“兵戎相见”的关键时刻,事情突然有了转折——2008年7月8日,经武汉市洪山区法院庭前调解,原东星集团副总裁马格胜与东星方面达成和解。按双方当事人协议约定,和解协议的具体内容为保密条款约定,不得公开。

据知情人士透露:东星方面只是支付了马格胜约100万元。显然不胜其烦的马格胜选择了忘记过去。2008年8月8日,马格胜宣布自己创业,成立了湖北东方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有意思的是,马格胜已经把自己博客上不愉快的往事全部删去,但在2009年3月21日这一天,他却发表了一篇题为《民营企业的13种死法》的博文。文章列举的“死法”有:死于经济危机、死于和政府对着干、死于狂妄和诚信缺失……

而此时,他的“老东家”兰世立,正在为避免出现在“2009年中国富豪落马榜”上而四处求援。

狂人的宿命

在东星集团内部,有一本叫《总裁语录》的手册,里面记录了诸多兰世立的惊人言论,充分反映出兰世立狂傲、偏激的性格特点。

兰世立认为,“个性太强,容易折断;个性太弱,就任人蹂躏。”但他本人似乎并没有掌握好个性强弱之间的尺度。

他在《总裁语录》里坦言:“死都想过,世上再无不可想之事。”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为人处事显得无所畏惧。比如,为了进军航空业,兰世立一度借了高利贷。知情人士透露,“他欠下的债务,不少是高利贷,利率甚至超过了10个点。这非常疯狂。”东星内部有高管因不愿在高利贷的借款合同上签字而不得不辞职。

在众多内部会议上,兰世立大肆宣扬自己的独特观点。一次,一位员工问他:“如果有了项目,但缺钱,该怎么办?”兰世立如此说:“在没钱的时候做成了有钱的事,这才是英雄,这才叫本领。要学会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储财观’,存钱、攒钱就是傻瓜,借钱、贷钱才是聪明人,要学会用别人的钱来赚钱。不要觉得欠钱是丑事,他是为了要你帮他赚钱才让你欠他的钱。”

兰世立最出名的言论之一,就是“忽悠,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能力!”兰世立显然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这种能力,仅凭一张嘴,就从国外众多航空巨头处“忽悠”来上百亿的飞机。据说,2007年时,兰世立曾和王石等人一同前往武汉洪山监狱看望牟其中。以“罐头换飞机”而名扬天下的牟其中,在得知了这位后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忽悠”本事后,表情十分复杂,一时说不出话来。

而在巨大压力之下,兰世立的很多言行却表现出了一种冲动化和情绪化。2006年5月,东星航空刚刚成立之际,就遭遇了八大国有航空公司联手各大旅行社、机票代理商的“封杀令”。兰世立曾对笔者激越地控诉:“8个大人打一个小孩,还不准小孩子哭?我们才诞生没几天,他们就想把我们掐死在摇篮里,太过分了!”

而在2009年3月13日公布的“关于拒绝与中航集团合作的严正声明”中,措辞也十分情绪化:“东星航空规模太小,中航集团太大,难以形成商业合作的基础。”

一直不愿认输的兰世立,在东星航空面临巨大亏损的压力下,其实内心深处不堪重荷。东星集团一位员工如此叹惜:兰总急得头发都白了!

即使愁白了一头狂发仍然脾气倔犟如铁,宁肯自己锈死在一个地方也不愿意拧过劲来重觅“活路”!这似乎成为了众多“商界狂人”的宿命。科龙前董事长顾雏军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被推上了法庭后,他仍然毛发戟指、固执己见,坚称自己没有错,“没有任何值得反省的地方”。

而同样被称为“商界狂人”的严介和,当年因为疯狂收购国有资产,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他审时度势、及时转弯,并从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上退了下来。如今,他云淡风轻,到处演讲,推介自己的“严氏企业哲学”,并且在2009年初出版了五大本的《严介和新论语》。

对于今天的兰世立而言,再向前迈半步便是顾雏军,而向后退一步即是严介和。不知道他能否拗过自己的狂妄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