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59

第59章 任志强的谰言之祸 (1)

在当今社会的危机和契机面前,任志强们的任何一句谰言,都可能让其自身和整个经济精英阶层付出的巨大努力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在2009年4月份的博鳌论坛上,房地产大腕任志强又口吐谰言,声称中国房价的上涨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和工资的上涨幅度。

对于这种“强盗式”的观点和“小偷式”的逻辑手法,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和回击。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任志强们这种“谰言者”角色扮演的冲动来源及其危害。

在各种场合,和任志强有过几次照面——

一次是某个中国顶尖企业家聚集的高峰论坛上,牛气的任志强在发表了一番关于国家经济形势的宏论后便扬长而去,身后某位和他相熟的企业家如此戏谑:“国务院有个紧急会议,召他共商国是去了。”

另外一次是在房地产业内的聚会,任志强姗姗来迟,本来有点死气沉沉的会议现场顿时热闹起来,在场的无论是同行还是记者,其实都在等待着“任大炮”的狂轰乱炸。至于对他观点的赞同或反对,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重要的是每一次他的谰言所带来的媒体狂欢。

还有一次的邂逅比较特别,是在西直门附近的一家车水马龙的商场门口,任志强独自一个人突然从耀眼的霓虹灯中走了出来,又慢慢地消失在夜色和人群中,那份平凡、闲适,恍如邻家大叔……

这几个照面,可以分辨出任志强扮演的几重角色:第一个场合的“国策者”角色,对他而言是一种僭越;第二个场合的“谰言者”角色,则源自于其本身的自妄与外界的怂恿;第三个场合的“闲步者”角色,也许才是他真正的本色出演。

但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任志强也乐于为我们呈现的,却往往只是前面两种角色,而他的“闲步者”及“环保者”、“慈善者”等诸多角色,却往往因为他自己汹涌的情绪和更为汹涌的社会情绪而被排斥在大多数人视界之外。

我们看到,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任志强们等代表的商业精英,无疑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一个阶层。他们因为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大量财富,所以获取了社会充分的尊重权和话语权。

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却逐步丧失在他们的不知自制之中。因为在经济领域的功成名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狂妄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甚至在思想和政治领域频频出手,过分地宣示自己的领导欲望。更有甚者,对其他阶层的利益采取了公然冷漠甚至侵夺的姿态。而任志强的诸多谰言,比如,“房地产就应该具有暴利”、“不让穷人买得起商品房”、“中国住房分为穷人区与富人区很正常”、“商品房定价无须公众监督”、“房价赶不上白菜的涨价幅度”等,无不是此种思想和行为的集中体现。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加1.2倍。在当下,超过76%的资产属于公共拥有(政府所得),民间只有不到25%的资产。而在2008年中国股市最惨淡的一年,任志强个人却拿到了这个行业有史以来的最高收入:774万!他从一个一文不名者,跃身变为拿着天价薪酬、身价过亿的国企老总和股东。

严重持续的分配不均,必将积累成一座大火山。有学者指出:欧洲的贵族之所以是贵族,而不仅仅是富人,就在于他们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懂得让步。而中国的富人们无疑少了一份这样的贵族气质,更多的是一种暴发户心态。尤其在当下中国各利益阶层矛盾冲突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的富人们更要学会让步。最不能做的,就是变本加厉、激发矛盾,使利益阶层之间分化速度更快。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突然觉悟和有所作为,值得让人称赞。在这个经济精英阶层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与其他阶层分享利益的必要性,并有一定作为,反映出了自身成熟度的一定提高。“5?12”成为融合和弥补贫富对立阶层之间裂缝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在此危机和契机面前,任志强们的任何一句谰言,都可能让其自身和整个经济精英阶层付出的巨大努力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赶紧住口吧!

当一个正常的企业家却被我们视之为不正常,当一个值得褒奖的企业家却被我们横加指责,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是失常的。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成熟了,像张跃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自然会开出璀璨之花……

张跃的“洁癖症”

作为一名商业观察和评论员,面对一个业绩十数年来都停滞不前的公司,惯有的表情自然是追本探微式的“埋汰”和纲举目张式的“讨伐”。

长沙的远大空调便是这个十几年来一直“长不大的孩子”。根据一份资料显示:创业于1988年的远大集团,在前几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断。1996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7亿元左右,1997年达到了20亿元的巅峰,但此后却掉头而下,10年中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在10亿~15亿元的区间内徘徊不前。

也许正因为是“囊中羞涩”的缘故,远大对其销售额一直没有积极公布的激情,以至于笔者在网上查询其近年的业绩变成了一项颇费力气和脑筋的事情。仅在远大公司的一次网上招聘的自我简介中,透露其2006年的销售额是46亿元;在一篇相关的报道中,提到其2007年的销售额为40亿元;另外,其公司总裁张跃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憧憬2008年的销售额能达到120亿元。

但时间之翼早已经掠过2008年的天空,张跃的那份憧憬是否已经实现却难以查证。如果对张跃这份美好的憧憬稍加冷静分析,就会发现它唯一的去向,就是“昨夜星辰昨夜梦”。为什么呢?其一,以远大惯有的作风和表现,其业绩从2007年的40亿元暴增至2008年的120亿元几乎不太可能;其二,2008年中国最大的经济亮点便是奥运会,但远大却没有从此分一杯羹;其三,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经济形势趋于严峻,对远大空调这样的制造业肯定有不小的影响;其四,如果在诸多不利因素下,远大竟然实现了高达300%的业绩增长,张跃恐怕会以艺术家的激情来宣扬这场奇迹了。

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片沉寂。

拒绝长大

远大长不大,最大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其创始人张跃的“洁癖症”——

首先是“道德洁癖症”。张跃对这个行业潜规则深恶痛绝,认为这是一个“奸商密集、蒙骗客户肆无忌惮、买卖毫无规则、私下勾兑行为猖狂”的行业。在《远大宣言》中,张跃拟定了这样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转型、是非界线模糊的时代,远大一直坚持‘七不一没有’的道德底线:不污染环境、不剽窃技术、不蒙骗客户、不恶性竞争、不搞三角债、不偷税、不行贿,没有昧良心行为。”

对待政府关系,张跃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冷漠——省里主要部门负责干部来了,公司领导也常常不屑于出面接待;即便国家部委的官员来公司考察,远大送给来宾的礼物也只是一支几元钱的圆珠笔;每月只给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送一份财务报表……张跃坚持“不靠政府、不要政策、不走捷径”等独立企业行为,认为企业跟政府关系太密切就意味着不公正,甚至还有不廉洁的嫌疑。

在远大,对“道德经营”价值观的坚守超越了企业增长的财务指标,成为远大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道德比企业成长,甚至比生存更重要。这样做的结果,便是眼睁睁地丧失掉许多客户和订单,也从当地政府的“宠儿”变成了懒得答理的“野孩子”。

其次是“技术洁癖症”。张跃固执己见,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对环保问题也会越来越重视,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会越来越大,相应的节能产品市场空间肯定会越来越大,远大对非电空调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坚守迟早会得到丰厚回报。但这种远见付出的代价却是持续十数年的业绩低迷。

再次是“资本洁癖症”。其实早在1997年远大达到销售顶峰时,便有过上市进行资本运作的绝好机会,但是却被张跃主动拒绝了。张跃认为,虚拟资产过大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张跃坚持“三不原则”:不合资、不上市、不借债。这让远大错失了借助资本市场迅速做大做强的机会。1997年前后,远大的无形资产便达到了40亿元,但十几年过去后,这份无形资产却不升反降,萎缩至2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