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首富隆起
1504800000009

第9章 卢志强:善于借势的资本大鳄 (1)

5月12日发生的四川大地震,无意间成了竖在中国企业家们面前的一面巨大明镜。在这面镜子前,有人表现出了最无私的爱心,也有人表现出了最吝啬的冷漠;有人表现出了惯有的圆滑,也有人表现出了罕见的糊涂。

同为房地产界的大腕,万科董事长王石与泛海集团董事长卢志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牢骚满腹惹来众怒,最后被“索捐”一亿元仍然不讨好,其领导的万科公司形象也随着地震一起倒塌;而后者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迅速、高调、适当,赚取了不少彩头,其领导的泛海集团形象却在地震的废墟中立了起来。

在商界,卢志强一直是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人物,在企业经营、资本运作、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手法和个性。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比如有人质疑他利用光彩事业这面公益大旗谋取了不少私利。

卢志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仁义老板

在员工眼里,卢志强是一个仁义的老板。

当大灾难袭来的短短几小时内,其他的中国企业家们还处于莫名其妙或踯躅观望的懵懂状态时,卢志强却立即表现了高度的敏感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他统领下的中国泛海集团,在地震当日下午便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援助领导小组”,卢志强亲自担任组长,调动整个集团的力量投入到援助行动中。5月13日清晨,中国泛海集团火速向四川灾区捐款1000万元,这是当时所有企业中赈灾捐款最早、数额最大的一笔。

在以后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内,当王石同志还在为自己捐赠的区区200万耿耿于怀时,卢志强却动作不断——5月14日、15日两天,卢志强连续两次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款共200万元;5月16日,卢志强掌控的泛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灾区捐款100万元;5月19日,身为中共泛海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书记的卢志强,又向中组部交纳了1000万元的“特殊党费”。而与此同时,中国泛海的党员员工们交纳的“特殊党费”已逾56万元,其他员工捐款共计378万元。

当王石变成网民眼中吝啬刻薄的“王十”,并成为万科公司品牌的“负资产”时,这位喜欢爬山、形象高大的企业领导人才慌了手脚,打破自己立下的公司捐款不超过200万的规定,宣布准备拿出高达1亿元用于灾区重建。此时的卢志强又做出了更为惊人的举动:宣布向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再捐赠2亿元,用于灾区重建工作。前后仅仅半个月时间,卢志强及其旗下的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和员工们,捐款已经累计达2.28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的企业。

多年来,卢志强从企业利润中无偿拿出总共超过4.4亿人民币的资金作为公益慈善款项捐出。2007年底,卢志强甚至减持民生银行股份,套现了近20亿元的现金,其中一半的资金用于发起成立“民生公益事业基金会”。

素来健谈善秀的王石,却在国难当头时说了一句让他一辈子都会后悔的话,而一向不善言辞的卢志强,却在关键时刻掷地有声:“抗震救灾既是一个大战场,也是一个大课堂。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教育,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我们民营企业家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财产价值,它来自社会、来自人民,在国难当头、人民需要之时,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民正当其时。”

隐形富豪

在公众眼里,卢志强一直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隐形富豪。

出生于1952年的卢志强,原来是山东潍坊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室的一位副主任。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民皆商的热浪冲击下,刚过而立之年的卢志强也耐不住机关生活的寂寞,纵身跳下了滚滚的经商洪流之中。

在这样的“惊险一跃”中,很多人因为不习水性最后“溺死”商海,而卢志强是少有的幸运者之一。卢志强下海后成立的第一家公司是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吃的是他的老本行:教育和培训。凭借他在事业单位中积累下的资源,卢志强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之后,他像大多数下海经商的人一样,开始寻求更赚钱的行业。

在商海中往来自如的成功者,大都是识大势者。当时的卢志强根本不明白“房地产”这个概念,但他看到了国家启动住房改革的迹象,直觉告诉他“盖房子”可以挣大钱。于是他把泛海的主要业务方向迅速转向了建筑和房屋开发,并把自己的商业领域拓展到了北京,这成为他以后迅速崛起的突破口。

卢志强对国家政策一直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来到北京一年后,他意识到外资可以在税收方面享有优惠政策,于是又在青岛和美国分别建立了青岛泛海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泛海国际有限责任公司。卢志强从不招人待见的私营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可以呼风唤雨的“外商”。

其后短短十几年时间内,中国泛海便从当初一家靠技术服务起家的地级小公司,发展成今天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金融和能源的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而卢志强早在2000年便以亿万身价登上《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位列第18位;7年之后,他已经上升为第8位,个人财富暴增至37亿美元。

资本大鳄

真正让业界侧目的,是卢志强超强的资本运作能力,是中国资本市场深潜的一头巨鳄。

2000年,中国的金融业向民营资本隙开了门缝,卢志强先声夺人,以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的名义参股民生银行13000万股,占到总股本的9.42%,成为民生银行的第二大股东;2002年4月,中国泛海控股又进军保险业,成为民生人寿保险的发起人之一。此前,黄河证券注册资本金由1亿元增至14.5亿元,而中国泛海控股再次成为主角。

卢志强的“泛海系”先后成为民生银行、海通证券、民生保险、民生证券、民生典当的大股东,全方位搭建起了一个金融王国。在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控制榜”上,卢志强以控制2609亿元的总市值成为国内“市值第一人”。

有了强大的金融资本作支撑,卢志强的地产系统开始强劲起飞。他以北京为中心,在武汉、深圳、青岛、济南、上海均布下重兵。在北京拥有光彩国际公寓、光彩国际中心、泛海国际居住区等项目,在武汉投资开发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在上海规划建设泛海新世界等项目,在深圳开发有荟芳园、新世纪家园、山居岁月、新天地公寓等项目。据粗略估算,“泛海系”同时计划开发的地产面积在350万平方米以上,所需资金则远远超过100亿元。

据泛海集团有关人士透露,在卢志强的脑海中,泛海系的版图分为三个彼此独立又互为支援的子系统:其一是以金融(证券、保险)为主业的系统;其二是以投资为主业的系统,以光彩事业投资集团为支点;其三是以地产为主业的系统,以光彩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支点。

另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卢志强2007年减持民生银行股份,其重要目的是为了积蓄资金进入中国的再保险公司,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还是一块新大陆,前景不可估量。

红顶商人

卢志强是一位善于借力的企业家,虽然身为200多亿的超级富翁,但他更喜欢以“红顶商人”的光辉照亮自己的前程。

1994年,国家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0位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家毅然站出来联名发出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这个倡议不仅顺应了历史的号召,更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的一致赞扬和支持,闻名全国的光彩事业也就此发起。现如今,光彩事业召集的各种捐赠总额达170.15亿元人民币,受益人群逾亿。光彩事业无疑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股重要的力量。

尽管卢志强并非首批发起倡议的企业家,他却敏锐地看到了光彩事业的价值。1995年7月,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作为社团法人登记的3个月之前,眼疾手快的卢志强便抢先在北京成立了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光彩事业光环的照耀下,光彩事业投资集团的实力急剧增长,开始在房地产、金融和高科技等领域全线出击,数十家“泛海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

在“开创了大场面”之后,卢志强荣登金光大道,先后成为全国工商联常委、山东省工商联副会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等,同时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政治的“光环”从此一直笼罩在这位来自山东的“隐形富豪”头上。

古人说得好:“誉见即,毁随之。”非议也一直伴随卢志强左右。为了保护“光彩事业”这一名称,1998年8月中国光彩会将“光彩事业”作为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享受法律保护,以后未经中国光彩会许可与授权,任何使用“光彩事业”四字的商业行为都将视为非法。但是卢志强的光彩事业投资集团公司以及旗下的光彩系发展势头已经不可遏止。

卢志强对光彩的冠名权可谓利用到了极致。不久的将来,在长安街东单路口东南角距天安门广场仅2公里处,占地2.2万平方米的北京光彩事业发展中心,将作为长安街六大形象工程之一雄立在这块黄金之地。这个项目由卢志强旗下的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美国泛海国际有限公司及北京东方创业发展公司及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共同投资,北京光彩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经营。

随着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正式取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特别咨商地位,联合国将“光彩事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开发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光彩建设在各地开发的项目大多是高档物业,而“光彩事业”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扶贫行动的公益事业代称,两者的品牌内涵已经严重相背离。为此,在光促会警慎的目光下,光彩建设已经在2005年更名为泛海建设。

批评者认为:光彩促进会这一公益性事业团体与光彩投资这一经营实体并驾齐驱,似乎有折射“光彩”之嫌,而在险相环生的证券市场上,光彩建设将折射的角度加大。

在一片非议声中,善于借势的卢志强已经占尽无限风光。

凤凰卫视的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为景仰并深有研究的刘长乐,在经营凤凰卫视时灵活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高超智慧……

刘长乐:用传统智慧驾驭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