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大忙人看的易经智慧
15053700000019

第19章 蛊卦:干父之蛊,小不忍则乱大谋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释义与阐幽”

三画卦巽在下体,三画卦艮在上体。蛊:大亨通。有利于渡过大江大河。先于事情的开始做较长时间的谋虑,后于事情的开始做较长时间的研究分析。

《彖传》曰:蛊,刚卦与刚爻在上而柔卦与柔爻在下,柔弱巽顺又有艮止的阻碍,故卦名曰蛊。蛊而能大亨通,是由于天下生事之后必达到大治的缘故。有利于涉过大江大河,是说前往有事故。先于事情的开始就进行较长时间的谋虑,后于事情的开始又做较长时期的研究分析,旧事物终结必有新事物开始,这是自然的规律。

《象辞》说:山下有风,构成蛊卦。君子观此卦,而振奋民气,培育道德。

初爻阴:上一代犯了明显的错误,由能干的下一代继承者来改正救治,不会有危害。有危险,但终究是会成功的。

《象辞》说:救治上一代犯的明显错误是针对这个事业还能继续下去而言。

第二爻阳:解决母亲(还活着)的乱事(要有耐心),不可固执强行。

《象辞》说:“干母之蛊”,(不固执强行)因为九二得刚柔适中之道。

第三爻阳:解决上一代犯的明显错误,可能会因小的过失而产生懊悔,但终究不会有大的危害。

《象辞》说:“解决上一代的乱事”,最终没有害处。

第四爻阴:宽容或慢慢解决上一代的乱事,(如果急于)去干,必出现困难。

《象辞》说:“裕父之蛊”,(急于)去干,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第五爻阴:(既)解决了上一代的乱事,(又)维护了(上一代的)荣誉。

《象辞》说:“干父用誉”,是承继上一代以为(自己的)美德。

上爻阳:不服事王侯,这高尚(的不事王侯),就是他做的事情。

《象辞》说:“不服事王侯”(以高尚为事),这志向值得效法。

许慎的《说文解字》称“蛊”为“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为虫晦淫之所生也,枭桀死亡鬼亦为虫。”也就是说,“蛊”为人腹中的寄生虫,或者为因阴暗潮湿而在器皿中生出来的虫子,或者为众人所厌恶的强暴的人死后的鬼魂。

《中华小字典》则称“蛊”为毒害人之物也。《本草纲目》蛊虫下云:“造蛊者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取其存者为蛊。”可见,不管“蛊”到底是个什么物件,反正不是什么好东西。“蛊”字从虫从皿,皿者置食物之具,虫在皿中出现,则是食物日久腐败而生蛆之象。据《左传》记载,晋平公因淫于诸同姓之女而致疾,请秦国医和(当时名医)治疗,医和诊断一语中的,说的是“近女室,疾如蛊”,“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当时晋国的执政大夫是赵孟,他问医和:“何谓蛊?”医和回答说:“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医和通过治病,就“蛊”的意思发挥了一通,并批评了晋国的惑乱之行。赵孟因其敢于说真话,“厚其礼而归之。”所以蛊的本义是惑乱坏烂。而“蛊”卦之意,则为“治蛊,也就是除弊救乱的意思。从卦序看,人生在世,相喜相随,太平日久,过中失正,沉溺于玩乐之际,而不知惑乱已萌生其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蛊“卦所蕴涵的政治意义,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应受策略,可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整治腐败,除弊治乱。面对问题丛生的局面,作为在上位者,不但要有面对和整治的勇气,更要有正确的治”蛊方法,拨乱反正,任贤用能,以重视清明祥和的好局面。

治“蛊”有个过程。从蛊卦六爻的情况看,首先要认识形成“蛊”这一状态的严重性。“蛊”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短时期形成的。从初六爻至六五爻的五爻中,四个爻提到“父”,一个爻提到“母”,这里的父、母指的是上一代的人,也就是说“蛊”的产生是在上一代就开始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在爻辞中称为“父之蛊”或“母之蛊”。“干父之蛊”或“干母之蛊”,就是治理父母辈遗留下来的弊端。

其次,治理弊端要有步骤地进行。既然“蛊”乱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那么进行治理也只能有理有节有步骤地进行。蛊卦卦辞指出“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表示治理有个过程,在治蛊的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应有个顺序和安排,既不能乱套,也不能急于求成。事实上也是如此,对上代人多年积成的弊端,特别是人们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法,不是靠一道命令、一个措施、几个会议就能解决的。只有找准弊端,思想统一,措施得当,安排上有步骤,根据事物的发展因势利导地进行,治“蛊”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再次,治“蛊”既要有因事制宜的适当措施,更要有“高尚其事”的积极态度。在治“蛊”中,根据“蛊”的程度不同,也应有不同的治“蛊”方法。如“干父之蛊”与“干母之蛊”是不同的,在治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果断,有时需要耐心,但不能久拖不办。如初六爻,“蛊”的程度不深,迅速予以治理,结果吉祥。而九二爻的“干母之蛊”,在治理中不能操之过急,需要讲究点策略。比如,在清代乾隆朝之后期,由于重用“贪污之王”和珅,导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蛊之惑可谓深矣。然而,当时乾隆虽然退位,但是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和地位的太上皇,仍然牢牢掌握着偌大帝国的权力,而新皇帝嘉庆不过是应付一些朝廷礼仪的摆设而已。最为糟糕的是,这时乾隆已经是80多岁的老翁,根本没有精力去掌握如此巨大的权力。据记载,太上皇乾隆记忆力衰退特别严重,往往昨天的事情今天就忘记了,早上所做的晚上就想不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珅正好狐假虎威,成为乾隆的代言人,日益骄纵不法,贪污纳贿,无所不为。和珅一手遮天,文武百官无人敢与之抗衡,即使是乾隆的诸皇子也都对他望而生畏。

新皇帝嘉庆即位时已经37岁了,但鉴于这种情况,嘉庆只能做不折不扣的“儿皇帝”,对这种局面他肯定在内心极其不满。虽有治“蛊”之意,但鉴于曾祖父康熙时期太子立而废、废而立的教训,嘉庆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态度。即使有时觉得乾隆的决定不对,他也不露声色。但他真正提防的还不是乾隆,而是乾隆的耳目和代言人和珅,和珅已经跟乾隆几乎形影不离,他的一言一行对乾隆影响巨大。万一和珅在背地里中伤嘉庆,他这个皇帝的位置能否坐稳还真难说。对于和珅的专横跋扈、所作所为,嘉庆一概不理。当时有不少大臣偷偷向嘉庆揭发和珅,嘉庆虽然心里明白,但表面上却表示和珅无罪,自己要依靠和珅处理政务。嘉庆还不忘常常表示对和珅的尊重。这样做的结果,给人们的印象是新皇帝也怕和珅三分,但实际上却既麻痹了和珅,也瞒过了太上皇乾隆,保证了既得帝位的稳定。嘉庆不过是在等待时机罢了。而这个时机不会太久,乾隆逝世之日也就是和珅倒台之时。事实也确实如此,乾隆一去世,嘉庆就马上作出周密部署,惩办和珅。所以,人们对嘉庆这段时间的韬光养晦表示赞赏,认为是一种很高明的治“蛊”之术。

而第四阴爻对“裕父之蛊”不及时治理,反而加以宽容,就会带来麻烦。上阳爻“不事王侯”,表明在“蛊”乱的局面下,置身于外,不同流合污。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洁身自爱、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但在治理“蛊”的时候,就不能再置身于外了,而应该是“高尚其事”,积极投身于其中以强硬的手腕予以清除。

总体来看,蛊卦对除弊治乱之道所作的完整的论述,既揭示出了惩治腐败的举措法则,也是古人的政治生活的生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