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性品位书
15054900000049

第49章 别让贪欲控制了你

男人的品位不是金钱的产物,富有的男人不一定有品位。男人的品位不在于男人脖子上的金项链,男人的品位不在于男人手指上的大钻戒,男人的品位不在于男人手腕上的劳力士表,男人的品位不在于男人身上的梦特娇,男人的品位不在于男人挂在腰带上的都澎打火机,男人的品位不在于男人插在胸口上的都澎金笔,男人的品位不在于男人胸前打着的金利来领带,男人的品位不在于男人身上的袖口处还带着商标的名牌西服,男人的品位在于男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能说会道却齿留菜渣的男人没有品位,穿戴华贵却边走边剔牙的男人没有品位,留着又脏又黑长指甲的男人没有品位,穿黑皮鞋白袜子的男人没有品位,油头粉面、一派奶油小生的男人没有品位,在公众场合挖鼻孔、掏耳朵的男人没有品位,像馋嘴猫似的、来不及抹干净嘴的男人没有品位,在饭桌下偷偷脱掉鞋子的男人更加没有品位……

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欲望越大,人就越贪婪,而你的贪欲最终将给你和家庭带来不幸。因此,你必须学会节制欲望,别让贪欲控制了你。

现代人的执著追求,既包含精神世界的,亦包含物质世界的。现代人应切忌贪婪,既包含物质方面的,更包含精神方面的。

“贪人败类”是《诗经·大雅》中的古训,借伊索的话来解释,即:“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个农夫到山中打柴,他显得有些衰老,且常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这天,他幸遇“青春泉”,解了渴。回到家后,妻子大为惊讶,因为他突然变得年轻了许多。经追问,方知是饮用了青春泉水的缘故。于是,妻子迫不及待地跑到那里狂饮起来,可是,由于她贪得无厌,不知节制,终于由中年蜕化为青年,再蜕化为少年,最后竟变成了呱呱坠地的婴儿,当丈夫赶赴泉边时,只好叹息着把她抱起来,当做子女抚养了。就因为她“贪婪无度”,以致失去了正常的生命秩序,变成有待于重新进行心智启蒙的新生儿,成为生命智慧的赤贫者。

贪婪者多贫穷,还在于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剥夺:对物欲的贪婪,常常会失去珍贵的生活空间,就如同有些新婚夫妇把新房变成高贵的“家具店”,富足是富足了,但却使有限的生活空间变得窘迫不堪;对精神生活的贪婪,常常会排挤掉正常的伦理情感的交流活动。

所以,何必贪求太多呢?抛却泛滥的物欲,你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品位和高境界的人生。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再见它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刻着字,字迹大都磨损了,老者仔细辨认后,才知道石上刻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的部队有一位将军在这座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乏味。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这个故事正说明了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就必然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一位先生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自由人”,因为他认为自己活得很洒脱。有人问他何故要给自己加上这么个头衔,他说:“我现在离了婚,无牵无挂,在公司里我说了算,在外面可以随心所欲。”他的话语刚落,包里的手机就响了。他掏出手机听了不大一会儿,脸色骤变,匆匆向别人告辞说:“不好,工人嫌工资低要停工,我得赶快回去处理。”其实,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这位老总虽然有权有钱,可以随心所欲,但这一切并不等于自由。因为工人要停工,八成与自己的随心所欲有关。一位哲人说:“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不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句话提醒人们,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淡泊名利、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的超然心境。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人体的神经系统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当了囚犯,有的掉了脑袋,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他们整天心惊胆战,心灵失去了自由。

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心,那么他在行走时,就会因这些重负而寸步难行。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披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奶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单身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奶牛。

那个单身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就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一个人如果物欲太盛,那么他的心就永远难以平静,也就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真正的开心滋味不是用金钱和权势换回来的,只有节制欲望,放下贪欲,你的心情才会舒畅,你才能领略到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