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性品位书
15054900000050

第50章 只有放下,才能享受快乐

生活中,我们身上的沉重负担往往都是自己加上的,而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要你自己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那么你就能享受到生活的真趣味。

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我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要人放下所有一切的执著毕竟困难,但如果能够洞悉人生“得”与“舍”的真谛,则逆境便会少了许多,顺境必定增加不少。

放下的同义词是“割舍”,单看字面的意思就知道颇为困难,“割”了再“舍”,多难啊!但人生本来就应处处割舍,无处不舍,该舍得舍,来得去得。舍,确实有如割肉一样困难,所以往往有人舍是为了得到更多,现今社会,舍得钱的观念相当普遍,不过“名”、“闲”却永远无法两全,有名的人,多半难有空闲。

佛经上有这样的故事:

梵志拿了两株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又曰:“放下。”

梵志说:“两手皆空,还要放下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并舍却。到了没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据说唐朝的慧忠禅师修行甚为微妙,被唐肃宗迎入京都,待以师礼,朝野都尊其为国师。

有一天,当朝的大臣鱼朝恩来拜见国师,问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慧忠国师不客气地说:“佛法衰相今现,奴也解问佛法!”(佛法快要衰败了,像你这样的人也懂得问佛法!)

鱼朝恩从未受过这样的羞辱,立刻脸色骤变,正要发作,国师说:“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这就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样开始的。)

鱼朝恩当即省悟,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有许多人何尝不想放下,但一事当前能够大彻大悟之人又有几个呢?究其原因是由不能摆脱世俗的诱惑所致。

大慧宗杲禅师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来拜见他,对他说:“等我回家把习气除尽了,再来随师父出家参禅。”

大慧禅师一言不发,只是微笑。

一个月后,将军果然又来拜见,说:“师父,我已经除去习气,要来出家参禅了。”

大慧禅师说:“何故起得早,留妻与人眠。”(你怎么起得这么早,让妻子在家里和别人睡觉呢?)

将军大怒:“大胆僧秃子,焉敢乱开言!”

禅师大笑,说:“你要出家参禅,还早呢!”

可见要做到真心体寂,哀乐不动,不为外境言语流转牵动是多么不易。我们被外境所牵动就有如对着空中撒风,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回,只是感到人间徒然,空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罢了。禅师,以及他们留下的经典都告诉我们,本然的真性如澄水、如明镜、如月亮,我们何时见过大海被责骂而还口,明镜被称赞而欢喜,月亮被歌颂而改变呢?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玷污,就不会这样干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光辉普照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终日忙碌的男人,通常深夜两点返家,有天偷得半日闲,晚上8点便带着欢喜的心情回家,准备好好陪陪小孩,却被妻子和小孩当做夜入民宅的歹人而报警,因为家人从未想到他能这么早回来。

这可不是特例,很多忙碌的现代人可能都有这种困境,得到的是忙碌之后的家财万贯,失去的却是爱人与孩子的心;名利的背后也许是一堆刻骨铭心的痛,很多人钱是赚足了,但失去了健康的体魄和家人的亲情。

生活中不少人都是20岁的年纪,60岁的身体,这都是因为他们无法放下对物欲的执著。

其实要想真正放下,倒也不难。只要仔细算一算岁月账、感情账、金钱账和名利账,就会明白金钱名利不过是过眼烟云,而身体、情感和家庭亲情,才更加可贵。说到赚钱,一个人如果不偷不抢,那么他一辈子所需的钱并不太多,而所赚的钱,也多数相同,但你可以用80年“领完”,也可以选择只用40年就赚光它,结论一样,过程不同。但一个人的健康失去了,就不会回来;一个人的情感受到伤害,更难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