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100

第100章 养生技击并重——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产生于武当道教,以老庄哲学为理论基础,注重内家修为,具有以武演道,以柔克刚等特点。武当武术集养生、技击为一体,是中国武术源流中最著名的一个宗派。200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当武术的起源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相传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道人张三丰。传说张三丰见蛇雀相斗、夜梦玄帝受神拳,并参悟道教的哲学元素,创制了武当武术。张三丰有七个弟子,其中张松溪对武当拳术有较大发展,创立了“松溪内家拳”,并在宁波鄞县、温州一代传播。张氏再传弟子黄百家对武当武术做了较多记录,尤其是学术上做出了较大贡献。

武当武术的特色

以“道”为指导原则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中国武术的一大创新和光大,而不是在自然武术上的一种改良,是先有理论后有拳法。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为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为万物,而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为武当武术的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养生为宗旨

武当武术在实践中极其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融入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贯彻始终,处处和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无论在何种功法上,对外强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对内则强调精、神、气、力、功的训练;内与外两个方面都坚持中、正、平、圆、松、静、柔、活,注重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静结合、柔中含刚,建立起“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

以技击为末学

“以技击为末学”是武当武术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理还是源自“道”。道家的武功拳法一贯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使用。所以,它便产生了“后发制人”的要求和“贵化不贵抗”的斗争原则。又因为它始终不忘养生之本,所以在战术上多讲求“虚心实腹”、“守柔处雌”、“崇下尚退”、“静以制动”。所以,以技击为末学是由武当武术的养生宗旨和道德观念决定的。

以道德为门风

这里所说的门风,是指武当武术的传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开派祖师的训诫。当年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训诫尚不得而知,但从道教的戒律和民间武当内家拳派传承的戒律来看,条款、内容虽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作为一个武当武术的继承人,必须“克已复礼”,遵守公共道德。

以自然为神韵

武当派拳法以柔绵见长,处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运化之势。如八卦掌沿圆走转、纵横交织、随走随变、左右旋转、式式连锦;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弯弯,无孔不入”、“其形似闪”,内旋回带,势如连环;太极拳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四肢百骸处处划圆运动,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体现出一种力的含蓄柔韧美,也体现出一种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传承意义

武当武术以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而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之一。武当武术原本以武当山为文化空间,历史上武当山有无数高人和隐士,是专业修道者的栖息地,经过他们的演练和传播,武当武术声誉日隆,最终遍及中华大地。

延伸阅读

武当武术的创始人——张三丰

张三丰,南宋淳

七年(1247年)生于蒙古帝国统治的辽东

州。因为不修边幅,人称张

。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永乐帝曾经召见他,但没有应招。传说张三丰能飞身入宫、遁身而归,但并无依据。但有一点是可信的,那就是张三丰曾命弟子孙碧云给永乐帝带了一封信,告之以具体的长生之道。明英宗、明宪宗、明世宗都曾赐予封号。后来不知所终,传说羽化升仙。按照传统的说法,他生于南宋末年,如一直活到明代则将近二百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