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101

第101章 刚柔相济的运动——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2006年国务院将其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内容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健身养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

太极拳的发展史

太极拳经过数百年来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温县陈家沟(今河南温县)著名拳师陈王廷始创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陈式太极拳的原则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所创,师承陈王廷的后裔陈长兴。杨露禅在练拳过程中和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造了“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为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师承杨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来又跟随陈清平学赵堡太极拳,经过融会贯通,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为满族人全佑所创,师承杨露禅和杨露禅的儿子。后来他的儿子吴鉴全(改姓吴)将拳法发扬光大,被称为吴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虽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为河北完县人孙禄堂所创,师承太极拳名家郝为真。他自幼酷爱武术,擅长多种拳法,曾师从李魁垣、郭云深(李的师傅)学形意拳,师从程廷华学八卦掌。他融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创制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传承意义

太极拳是一种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运动形式,是中国功夫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载体,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和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太极拳作为集文化、武术、哲学、养生为一体的特殊运动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追捧,为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延伸阅读

太极名家——陈王廷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出身地主家庭。明崇十四年(1641),曾经担任温县“乡兵守备”,曾在山东扫荡群匪,明朝灭亡后隐居家乡,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陈王廷去世后,蒋发、陈汝信、陈所乐继承了其拳术,并将拳术传给了下一代。之后,杨露,武禹襄,孙禄堂等人在他拳术的基础上各创新招,将太极拳发扬光大,传播到了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