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36

第36章 东北亚艺术宝库——高句丽王城遗址

高句丽遗址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东邻朝鲜,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2004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句丽历史

“高句丽”(“句”读作“勾”),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后建都为“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迁都平壤。

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中国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高句丽始终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无论碑体造形、碑刻技法,还是碑文风格,都堪称中华民族碑刻艺术的瑰宝。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寿王为纪念19代好太王而树立的,碑高6.39米,由一整块巨形角砾凝灰岩雕凿而成,为不规则的方形柱状体。碑文四面环刻,计44行1775字,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

碑文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较短,共6行,主要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国富民强,五谷丰登的情况。第二部分是碑文中心,占22行。较详尽地记录了好太王率军攻城略地的情况。第三部分占16行,记载了为好太王守墓之烟户的数量、来源以及相关的守墓制度。

高句丽壁画艺术

遗址墓室内绘有精美壁画,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出行等生活场景。早期壁画中有不少战争场面,表现出高句丽人的骁勇善战的场景。而墓壁上的伏羲、女娲、黄帝、神农、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以及僧侣、道土等,则明显具有中原儒、佛、道文化特征。壁画的颜料主要有朱砂、土红、石黄、粉黄、白粉以及石绿,丰富、鲜亮如新。这一时期的壁画,集安有“四神墓”、“五盔坟”四、五号墓等,大部分分布于今天的朝鲜境内。

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句丽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通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儒、佛、道文化盛行;特别是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伸阅读

高句丽墓葬之冠千秋墓

该墓位于集安城西3.5公里处麻线河东岸200米的坡地上。形制浩大,宛若山岳,因墓上发现有“千秋万岁”字样的汉字铭文砖而被称之为“千秋墓”。千秋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近正方形,边长80~85米,残高15米。墓顶较平坦,约20米见方,乱石中埋有数块经加工的大石条。墓上现存有大量的筒瓦和板瓦残片及文字砖残段,其文为“千秋万岁永固”、“保国乾坤相毕”。千秋墓占地6000多平方米,使用石材数万立方米,修筑方式与将军坟相同,但工程巨大数倍于将军坟,堪称高句丽墓葬之冠,是一座高句丽的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