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49

第49章 深巷杏花江南雨——乌镇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它历史悠久,虽历经两千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乌镇的街道、民居也都是沿溪、河而造。但与众不同的是,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了。

乌镇位于浙江北部桐乡市,地处桐乡、嘉兴、湖州和江苏吴江市交界处,是江浙一带最知名的水乡,横跨在小河上的石桥,被磨的明镜般的洗衣石,窄窄的小巷,隐藏在屋角的杏花,古朴的石板路,店铺的旧门板,街道两旁的老当铺、大药房……堪称江南古镇中最原汁原味的小镇了。

乌镇历史

乌镇的历史悠久而灿烂,六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镇东郊潭家湾古文化遗址就是实证。春秋时,乌镇为吴越两国的疆界,战事频繁,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唐咸通十三年始建镇;宋嘉定年间,以车溪(今市河)为界分为两镇,市河以西为乌镇,属吴兴县(今湖州市)市河以东称为青镇,属桐乡市。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统称乌镇。

乌镇景观

西栅

进入西栅要乘渡船,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

西栅有许多原生态的东西,有长达数公里的老街,手工制酱作坊,红烧菜馆,手工铸造铁锅作坊等等。

百床馆

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江浙分府

乌镇历史上曾经设置江浙分府,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东栅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经是乌镇的望族,今天他们的居所变成了一个博物馆。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文人文化

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乌镇的文化人,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梁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他编辑的文集《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一起成为古代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文学范本。

乌镇历史上的“第一乡贤”张杨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以教授学生为业,中年经营农务,以实践所得,写成《补农书》,堪称自学成才的农学家。

清代著名藏书家、乌镇人鲍廷博有“知不足斋”,他不仅藏书可观,还将所藏之孤本、善本校刊、辑成《知不足斋丛书》计三十集,世称善本。乾隆编《四库全书》,鲍廷博贡献的藏书甚多,称私家藏书之冠,先后受到乾隆、嘉庆帝的多次奖谕。

另外,文化名流文徵明、祝枝山等人的足迹亦常履乌镇,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墨迹……延伸阅读

姑嫂饼传说

据传,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名叫“天顺”的夫妻糕饼店,育有一儿一女,为了保住独家经营的生财之道,在儿子结婚以后,店主打定主意:一定要保住小酥饼配料及制作方法的秘密。考虑到女儿总是要出嫁,媳妇常留家,所以,制饼秘绝只传媳妇,不传女儿。为此,女儿顿生妒意。一天,女儿见阿嫂正在配料,有意将阿嫂支开,偷偷溜进了工场,在粉料里撒了一把盐,谁知歪打正着,坏事竟变成了好事。这样配制出来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还有点椒盐味,十分可口,倍受顾客欢迎。店主查明这件事以后,一改初衷,决定让女儿也参加配料制作,并借题发挥,将小酥饼的名称改成“姑嫂饼”,说这是姑嫂二人合力创制而成。从此,乌镇姑嫂饼就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