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102

第102章 苏州雷允上

雷允上自1734年创建以来,历代传人秉承服务百姓、精益求精的立业传统,精心炮制国药以恩泽万民,深受百姓大众的拥戴,书写了中华国药灿烂辉煌的一页。

雷允上药店原名为“雷诵芬堂”,它的创始人是苏州名医雷大升。

雷大升(1696—1794),字允上,号南山,他年轻时读书学医,善琴工诗。雍正初期,正值壮年的雷大升在北京罹患重病,病好后决定弃儒从医经商,就拜在苏州名医王晋山的门下学医。后来游历山东等地,采集了很多中药材后回到苏州,从此开始行医济众,同时也开始研究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著有《金匮辩正》、《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经病方论》等四部医学书籍,可惜的是原作都已经散失,只留下四部书的书名。

1734年,雷大升在苏州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开设了一家中药店,给药店取名为“雷诵芬堂”。“雷诵芬堂”销售自产的成药,而雷大升自己则以“允上”之名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因为他的医术高明,治病有方,而且他研制的成药疗效很显著,所以“雷允上医生”的名声很快传遍苏州。后来,人们将医生和药店都称为“雷允上”,致使药店正式招牌“雷诵芬堂”逐渐被遗忘而鲜为人知了。

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城内一片混乱,雷允上无法正常营业而关闭。后来,雷大升的后人雷子纯不得以将店铺迁往上海。太平军败退后,雷允上又重返苏州,在原址重新开设了“诵芬堂”药铺,但上海药铺也仍就保留,由此,形成了以苏州雷允上为总号,上海雷允上为分号的经营局面。事实上,现在的雷允上的上海店已经成为业内翘楚了,而苏州的雷允上则显得有些黯淡。

说到雷允上,可能有些人还比较陌生,但说到“六神丸”,则是众所周知的了。事实上,“六神丸”恰恰是雷允上的招牌药。雷允上当年在上海初开分店时,就已经打出了“精制六神丸”、“苏申两店别无分出”的招牌。“六神丸”的处方曾被国家列为三大机密中药处方之一。

“六神丸”是用名贵药材牛黄、雄黄、珠粉、麝香、冰片、蟾酥6味研沫,酒化蟾酥为丸,最后以百草霜为衣而成的。这六味药在巧妙的比例搭配并炮制后,逐渐成为中医治疗咽喉疾病的经典名药,对于咽喉肿痛、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都有奇效;临床应用时,又因为其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来治疗外科痈疽、乳痈及其他无名肿毒。“六神丸”的另一奇特之处是六神丸丸粒小如菜籽,用量非常小。有人比对过,普通中成药一天的用量等于“六神丸”120天的用量。

由于雷氏子嗣众多,再加上历史与家族的变迁,六神丸的秘方也经多人之手。时至今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家的“六神丸”,但也仅有两家企业生产的“六神丸”被认为是“正品”而冠以“六神丸”之名,即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和苏州雷允上药业。

雷允上除因为“六神丸”使其闻名之外,还有一些被称为“救命药”的药使它广为人知。光绪年间,苏州地区流行过三次霍乱。雷允上制作的“行军散”治疗霍乱的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清朝年间,中国百姓开始闯南洋。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缺医少药。因此,许多人在离别故乡时,都随身携带了许多雷允上的药品。由于药效显著,华侨、水手、日本顾客等也来购药。20世纪20年代,雷允上开始出现中、日、英语对照的店铺招牌。

延伸阅读

日本人垂涎“六神丸”

“六神丸”因药效显著曾被日本人垂涎,一心想据为己有。在民国初年,雷氏的六世孙雷滋蕃负责店务,苏州的日本领事就曾想方设法窃取六神丸的秘方,但因“六神丸”用料考究、制作精细,而且雷氏家人防范严密,日本人才没能得手。后来,日本领事要回国了,走之前特地向雷滋辞行,还主动赠送他自己的肖像一幅,同时以留作纪念为名,向雷滋索取了一张照片。这本无可非议,谁知这位领事回到日本后,就开始仿制六神丸,还把雷滋的照片印在包装纸上,作为商标,从中牟利。

民国初年时,雷允上药店有一天突然收到民国实业部的来函,说是有位日本商人要申请办理雷允上六神丸的九芝图商标登记注册手续。九芝图商标本来是雷允上六神丸的专用商标,日本商人的做法显然是刻意假冒。雷允上药店速去实业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而且倒填日期。这样,日商的阴谋才没有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