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105

第105章 善食以养命的饮食养生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饮食是供给身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汉书郦食其传》说的“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

五味调和

早在2000多年前,《素问

脏气法时论》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就是说,在饮食养生中,要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人们根据需要,兼而取之,这样调配饮食,才会满足人体需求的大部分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从量的角度看,就是要定量;从时间的角度看,就是进食要定时。定量、定时是保护消化功能的调养方法,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到原则,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如,《吕氏春秋季春纪》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因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阳气盛,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多,所以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入寝,所以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少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进食保健

进食保健关系到饮食营养能否更好地被机体消化吸收。首先,吃饭时应该从容缓和,细嚼慢咽。《养病庸言》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这样进食,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其次,进食要专心致志。进食时,应该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这样既可增强食欲,又有助于消化吸收,还可以有意识地使主食、蔬菜、肉、蛋等食品杂合进食,做到“合理调配”。最后,进食时有一种愉快的情绪。这既有利于胃的消化,也可使食欲大增,这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肝疏泄畅达则胸胃健旺。我国古代也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的说法。

食后的卫生和保健

养生之道,不能吃饱就躺着或者整天坐着,这都有损长寿。饭后应缓行数百步,孙思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饱食不宜急行。”此外,吃完饭应该漱口,孙思邈说:“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饭已,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后漱口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食后以掌心着腹、以肚脐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各20圈,有益于增强胃肠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饭后散步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

延伸阅读

苏东坡注重饮食养生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精通中医药学,而且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他经常到山野里去发掘一些药食两用的山草野味。有一次,他在一片稻田附近,发现了野荠(即现在所说的)。他挖出后用衣服捧着来到附近的寺院,借来灶、火,用、大米、姜各适量,煮成了

粥。这

粥可以补充维生素C,还有清热、利尿、平肝、和血、化痰的作用。在《苏文集》卷73《漱茶说》中,苏

说每次吃完饭,就用浓茶漱口,不仅烦腻皆除,而且脾胃不损。牙齿之间有食物的,用浓茶漱后,食物都自动脱去,不需要刺剔,这样牙齿也很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