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15

第15章 首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它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成为后世针灸学著作的典范。

被誉为“中国针灸鼻祖”的皇甫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少时无所事事,被人称为“痴”;20岁醒悟之后整日与书为伴,又被人称为“书淫”;中年生病之后,却“久病成医”,完成了辉煌巨著《针灸甲乙经》,为全人类留下了和病魔抗争的宝贵财富。

皇甫谧(215—282),魏晋时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

40岁左右,皇甫谧突然患了风痹病:半边身子如针刺似的难受,有时痛得起不了身,数位医生都认为难治此病。皇甫谧读了《内经》、《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后,就在自己身上扎针,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儿子进针。就这样,靠针刺、拔火罐、按摩,治好了自己的风痹病。从此,他更努力钻研,决心效法古人整理针灸典籍,把有用的医术继承下来。

当时,晋武帝闻其名后就诏请他当皇太子的老师。但他为了完成大业,辞掉了高官厚禄,并婉言向皇帝提出借书的要求。皇上为了表示自己“礼贤下士”,居然送给他一批书。皇甫谧十分高兴,开始抓紧时间攻读,又补充了不少针灸资料。

天气不好时,皇甫谧的风痹病会复发。他不能执笔,就躺在床上口述,让学生和儿子记录。经过几年辛劳,终于在他42岁时,完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的方法技术,所以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甲乙经》归纳整理穴位

《甲乙经》对《内经》中的腧穴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它在《内经》所述的130多个穴位基础上,对十四经穴做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增加到349个。在穴位排列次序方面,人体躯干按照头、面、耳、颈、肩、背、胸、腹等解剖部位,四肢则分手足三阴、三阳经依次排列,这不仅符合人体经络穴位的分布规律,也确立了后世穴位排列的基本规则。

准确记述取穴方法

《甲乙经》对349个穴位的位置与取穴方法都做了具体准确的记述,有的根据患者口腔活动取穴,如下关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有的根据患者体表静脉分布取穴,如瘈脉穴为“耳后鸣足青络脉”处等。这样取穴,对提高穴位定位的准确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针灸医家立规范

《甲乙经》对针刺的操作手法,从理论到具体操作要领,都作了比较具体的叙述。例如,持针之姿势和方法,针灸施术必须全神贯注,审示病人接受治疗前后的神态反应,掌握针刺之浅深、方向、轻重以及事故之预防。对留针时间、艾灸壮数、某穴禁针、某穴不能深刺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这一切,既具有对前代经验的总结,又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无论从文献学价值还是从指导后世针灸发展等方面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为后世医家确立了规范。

知识小百科

针灸是否疼痛?

针灸是否疼痛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病人。一个好的医生,他的针刺入病人体内后,会使病人的局部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而是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这种感觉是非常舒服的,是一种按摩酸疼的肩背的感觉。而一个手法差的医生,带给病人的是进针时的疼痛,行针时的疼痛,跟那种非常舒服的“疼”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一个身心放松的病人,也会配合医生的进针,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一个非常紧张的病人,他的那种不好的疼痛感是会经常发生的。所以说,针灸的疼,不是绝对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为病人的紧张和医生的技术太差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