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37

第37章 “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方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古代的医生把小儿科叫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的病最难。但在我国医学史上还是有人攻克了这道难关,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这个人就是钱乙。

钱乙(约1032-1113),北宋著名儿科学家。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钱乙身世坎坷,母亲早亡,父亲钱颢虽擅长针灸,但嗜酒喜游。钱乙3岁那年,父亲东游海上,竟然一去不返。姑母可怜他孤苦,就收他为养子,后来他跟随姑父学习医术。姑父病危时,说出了他的身世,钱乙听后号淘大哭,请求外出寻找父亲。往返了五六次,才打听到父亲的所在。又过了几年,他把父亲接回来养老送终。钱乙对收养他的姑父也非常孝敬。姑父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钱乙就为他行孝子礼。由此可见,钱乙具备非常良好的人品道德,这也是他日后成为名医的重要条件。

一味黄土治太子

钱乙跟随姑父学医时,勤奋刻苦,精读经典,博览诸家,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不久便闻名遐迩了。

一次,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都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这时,有人推荐钱乙。身材瘦小、其貌不扬的钱乙被召进宫,宋神宗见后颇不信任,但此时再无其他办法,只好让他一试。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药方。宋神宗接过一看,见上面只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钱乙胸有成竹地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此时太子又开始抽筋,只好按照钱乙所说去做。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医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太医丞。

潜心撰著,名留医史

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创新,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在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孝忠)收集整理,核校编辑,于宋宣和元年(1119年)正式刊行问世。此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等,但皆散失不传。

《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著名有效的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

延伸阅读

钱乙和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他首先创制的。

钱乙因治好太子的病而升为太医,很多人就非常嫉妒。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 、

、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