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39

第39章 “攻下派”创始人张从正

张从正创立了以“攻邪论”为中心的理论学说,他的理论诞生以后,对后来金元医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学说经后学发展,形成金元医学一大学术流派——攻下派。

张从正(约1156—1228),金代著名医生。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

张从正出生于医生世家。他跟随刘从益学习医术,同时也深受刘完素学说的影响。他因医术闻名后,曾被征召入太医院任职。但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又与当时的医风不合,不久便辞职,回到家乡宛丘行医。

攻邪论

张从正对于疾病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而一味用补,因而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并非单纯的发汗、呕吐、泄下三种具体治法,而是分别代表着三类驱邪外出的途径。汗法,是指用药发汗,以及用针灸、洗熏、熨络、推拿、体操、气功等方法达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单是指摧吐,凡豁痰、引诞、催泪、喷嚏等上行的治疗方法都属此类;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因此,张从正归纳的“汗、吐、下”祛邪法,实际上是中医理论中“扶正祛邪”大法中以祛邪为主的这部分内容。

以食补为主的治疗方法

张从正认为在康复阶段,要用食补替代药补。主张“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肉益之,五菜充之,相五脏所宜;毋使偏倾可也”。意为使用谷、果、肉、菜补养人体,要根据人体五脏所适宜的气味性能,不要偏食偏味。如,对四肢厥冷证,可在使用药物后,以粥食调养,可速助病愈。再如,老人暑天泄泻,以绿豆和数个鸡蛋同煮,鸡蛋煮熟后取出,然后将绿豆煮烂,再下老陈仓米煮成稀粥,搅粥令凉,与鸡蛋(数量依饭量大小酌定)一同吃下,这样吃上一二顿,病就会好的。

无药而愈病的情志疗法

有一天,项关令的妻子,生了一种奇怪的病,非常容易发怒,没有食欲,而且大声呼喊叫骂,甚至拿刀“欲杀左右”。请来的医生都用药物治疗,半年多症状也未减分毫。张从正诊脉察形后,认为此病当施以情志疗法。他让两个女娼面涂丹粉,学伶人歌舞的样子,病人看后大笑流泪。第二天,又让两个女娼作角斗的样子,病人看后又大笑不已。第三天,又让两个能吃的妇女,在病人的床前边夸张地吃饭,边夸赞菜肴美味可口,病人也忍不住要品尝菜肴。这样,病人就日渐怒减食增,慢慢痊愈了。

卫德新的妻子,住宿在旅店期间,正碰上夜间盗贼行窃,受到惊吓后跌落床下,从此后就开始惧怕各种声响。甚至听到家人的脚步声,也会吓得晕倒而不省人事。张从正接诊后,考虑再三,就让两个侍女将病人的双手按在高椅上,在她面前放一个小桌子,侍女用竹鞭反复敲击。病人刚开始听到敲击声,胆战心惊惶惶不安;连续敲击数次后,病人就习以为常了。张从正还让侍女晚上敲病人卧室的窗户,病人慢慢也不再感到害怕了。数年的顽症就这样不药而愈了。

这两则医案都记录在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由此可见张从正对中医心理疗法运用得得心应手。

知识小百科

《儒门事亲》

张从正一生著述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他和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成的《儒门事亲》。之所以命名为《儒门事亲》,意思是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而“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儒门事亲》共十五卷,详细论述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主张,记载了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有不少精辟的论断和创见,并附有较多的医案,对研究以“攻邪派”为主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