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61

第61章 不可不知的中药药性

我国古代的医生在长久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成千上万种药物的特性,使药物在治病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效用。他们关于药性的认识也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都知道,橘子是热性的,多吃容易上火。这里所说的“性”,指的是药性。药性,就是各种药物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和作用。

人体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使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偏盛或偏衰,从而使机体处于病态。而药物的作用是借助于药物独具的特性和功能来纠正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一致,从而使机体痊愈康复。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以偏纠偏,也是古人将药性称为“偏性”的原因。药性的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四个方面。

四气五味

四气和五味,简称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历代本草中都首先标明药物的气和味。《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这是关于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称为四性。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其中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大药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虽源于口尝,但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五行属性,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五味的作用分别是: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如同阴阳一样,也是相对的。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如体虚脱肛,就可以用黄芪来升提。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如大黄泻下通便。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如麻黄发散风寒治疗感冒。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由此可见,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纠正体内的升降浮沉失衡而达到的。

归经

归经是指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他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归经是以脏腑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例如苦寒药物,虽都具有清热的功效,但由于归经的不同,就导致归于心经的善清心火、归于胃经的善清胃热、归于三焦经的善于清泄三焦之热。有时亦可以利用药物的归经特性,在治疗时选用归属所病经脉的药物作为引经药,引药达经,治疗疾病。归经更加详细地区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是对药物作用机理的一种阐述。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即毒副作用,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有毒药物的毒性有程度的不同,历代本草书中常标注“小毒”、“大毒”等以区别。虽然药物有毒性,但是对于一些病毒可以采取“以毒攻毒”,所以,有毒性的药物也是可以用的,只是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比如,控制剂量或者先煎来减弱毒性等。

知识小百科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

目前,大多数人有一种误区,认为西药对人体有副作用,而中药没有。其实,中药也有毒副作用,这在中医学上称之为“药邪”。

金代著名医生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记载了这样一个病案:宛丘军营中有三个人得了病,常年不好。腰部以下肿痛不堪,浑身发红且有疮,两眼暗淡无神,口唇干燥,向张从正求治。张从正给他们用泻药,其中两个人不听,用了其他医生的温补药,结果病死了。剩下的这个人醒悟过来那两个人所服的药不对,赶紧请来张从正。张从正说他的病是因为服热药太久的缘故,已经有了“药邪”,需要先去“药邪”,再治本病。

在这里,张从正明确提出了“药邪”一词。其实,在他之前和他之后的医生对中药的毒副作用都有认识,只是不为人们重视而已。所以,对于中药,也一定要慎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