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62

第62章 中药搭配使用原则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由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配伍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后代正确使用中药以及促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而药物又有偏性,所以,单用一味药往往是难以兼顾各种病况的。于是,医生在临床上会有目的地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几种药物配合同用,这就是中药的配伍。

药物有偏性,所以在配合使用时,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同时使用几种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既能多病同治,也能使药物更充分地发挥药效。我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些中药配伍理论。

药物配伍总纲——七情合和

《神农本草经

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就是“七情合和”。

单行,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相须,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相使,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相畏,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比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以使人咽痛音哑,但是用生姜炮制后制成的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就大为缓合了;相杀,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其实,相畏和相杀没有本质的区别,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相恶,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

历代的医家都非常重视药物配伍的研究,除以上七情所总结的用药规律外,他们还发现有时候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有药物均不相同的功效,如桂枝配芍药以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消退寒热等。这些都是前人在配伍用药方面的经验总结,是七情用药的发展。

方剂组成须依“君臣佐使”

所谓“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剂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

在《黄帝内经》的《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也就是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例如,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麻黄汤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桂枝是臣药,协助麻黄解表;杏仁是佐药,助麻黄平喘;甘草是使药,调和诸药。

总之,疾病是复杂多变的,药物是多种多样的,掌握和研究药物配伍规律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适应复杂病情,这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知识小百科

中药配伍禁忌“十九畏”和“十八反”

《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因为这样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药物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海藻、花;乌头反贝母、瓜、半夏、白、白及;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