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64

第64章 中药炮制的传统工艺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质量保证的根。中药炮制的历史不仅见证着我国的医药历史,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追求。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冬,彭城东头雷家药铺门前,抬来一位面色苍白、呼吸缓慢、浑身抽搐的中年病人。正在坐堂的雷敩四诊之后,便说病人是药物中毒。询问患者家属后得知,患者经常下湖捕鱼,感受风寒湿邪,浑身关节酸痛,所以经常喝中药,中药方中有乌头。听到此处,雷公急忙叫伙计取来甘草、生姜、绿豆,熬成浓汁给患者灌下。过了好一会,病人病情渐趋平稳,中毒症状也慢慢消失。雷不由感叹:中药不经加工,能杀人啊!

又有一天,雷

拿着一块乌头回家,路过好友开的豆腐店,就顺手将生乌头放在豆腐缸旁与好友喝起酒来。醉意熏熏的雷回到家后才想起放在豆腐缸旁的生乌头。生乌头有毒,一旦掉入豆腐缸内,后果不堪设想。雷急忙派人去找,最后在煮豆腐的锅内捞出了乌头,可乌头颜色已变白了许多。雷将这块乌头切片晒干,给几位风湿痹痛病人试用,发现毒性大减。受此启发,雷确定了炮制乌头的办法。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雷

身上很多次,于是他在公元五世纪左右撰写了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这本书中记载的某些炮制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它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药炮制,在古代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

中药炮制是随着药物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了许多植物和动物,有的可以充饥果腹,有的可以减缓病痛,有的则可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人们在觅食中就要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使药物清洁和服用方便,人们采取了洗净、劈块等简单的加工方法,这就是对中药最早的炮制。当人类发现了火以后,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启示,便用火来加工药物。经过加工的药物,其毒性有所降低,药性也得到了调整。到了夏禹时期,由于酿酒术的出现,为以后的酒制药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来出现的盐制、醋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更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有效适应了临床需要。

据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来看,古代医生炮制药物的方法及解说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如“姜制温散”,是因为姜中的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蜜制润燥益元”,是因为蜂蜜有滑肠及增强营养的作用;“煅淬使其胀脆、纯净”,药材经高温处理,有机成分破坏并逸去,故药材松脆,且保留了较纯净的无机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后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古代的医生在临床治病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药物进行处理使其有更好的药效的需求,这就是药物炮制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中医学中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医生的验方是否有效,患者的疾病是否能够解除。经历代医生总结归纳,中药炮制的目的大致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的安全。如附子、半夏、天南星、马钱子等生用内服容易中毒,炮制后便能降低其毒性。(2) 可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的疗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3)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如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能专补肝肾等。(4)能够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如桑螵蛸为螳螂之卵鞘,内有虫卵,应蒸后晒干,杀死虫卵,以防储存过程中因由卵孵化而失效。(5)可以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 可以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由此派生而出的中药炮制技术也成为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知识小百科

现代中药炮制法

现在中药炮制中所使用的炮制方法,是在古代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和改进而来。根据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炮制方法主要有修治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五种。“修治法”包括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和切制处理;“水制法”是一种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包括润、漂和水飞法;“火制法”则是指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包括炒、炙、礁和烘焙法;“水火共制法”则包括了煮、蒸和淬法;而其他制法则多是一些特殊炮制方法,如制霜、发酵、发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