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65

第65章 曾为干柴的名药柴胡

柴胡是中医传统中常用的中药材,已经有2 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了,它在扶正祛邪、清热解毒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功效。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很多大型制药集团还在用柴胡开发更多新药、特药和中成药。

柴胡,又名地熏、茈胡等,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可以入药,有发表和里、疏肝解热和调经的作用。

柴胡原本就是一种普通的植物,把它当做治病救人的药来用,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姓胡的地主,家里雇了一个长工郑阿三。有一天,郑阿三生病了,身体忽冷忽热。胡地主怕他将病传染给家人,就给他结算了工钱,让他赶紧走。病中的郑阿三只好昏昏沉沉地出来了。到了一个湖边,实在支撑不住的他倒在草丛里昏睡过去。醒来后,口干舌燥,腹中饥饿,他就喝湖水,吃草叶,嚼草根。他本是孤儿,现在又因病被主顾撵了出来,也不抱什么生的希望。可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他居然觉得自己不再那么忽冷忽热了。吃草根喝湖水的日子又过了几天,他居然又健康如初了。无处可去的他,想想还是又回到了胡地主家。胡地主看到他又惊又喜。惊的是郑阿三居然健健康康地回来了,喜的是自己的儿子有救了。原来,郑阿三走后,胡地主的儿子就得了和他一模一样的病。胡地主赶紧问郑阿三是哪位神医治好了他。郑阿三详细说了自己康复的经过,然后就应胡地主的要求去采了自己曾经吃过的草根回来。大家一看,这种草原本就是被附近的村民当做烧火的柴禾使用的。最后,胡地主的少爷也得以治愈了。从此,人们就将这种能治病的草命名为“柴胡”。

柴胡作为中药材,最早记载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中名为茹草。《图经本草》才将名字更改为柴胡。《本草纲目》中对柴胡的产地、形状、采摘以及效用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在古代,柴胡主要用来治疗急性发热,也就是说,用作解热或抗炎症剂。如张仲景治伤寒,就有大小柴胡汤的方剂。

柴胡有北柴胡和南柴胡之分。从外形来看,北柴胡的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枝。根头膨大呈疙瘩的形状,长约6~20厘米,直径为0.6~1.5厘米。根的颜色是灰褐或紫棕色。质地既硬且韧,不容易折断。气味微香,味道微苦。产地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属于野生植物,在较干燥的山坡、林缘、林中隙地、草丛等处比较常见。南柴胡的根比较细,也呈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分枝数比较少。柴胡表面为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有很多细密环纹。它的质地比较软,容易折断。

经过现代医学药理研究后认为,柴胡主要含有皂甙、挥发油、脂肪油、柴胡醇、侧金盏花醇、β—谷甾醇、芸香甙等物质,有利胆、抗脂肪肝和抗损伤作用。其中的皂甙有镇静、镇痛、镇咳、降压作用。柴胡煎剂有解热、抑制疟原虫生长发育,进而消灭的作用。

延伸阅读

张仲景的小柴胡汤

以柴胡为主药的处方称为柴胡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要略》中记载的柴胡方剂主要有六种: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汤、四逆散、柴胡加龙骨。其中小柴胡汤被称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小柴胡汤由柴胡、人参、甘草、半夏、黄

、生姜、大枣等七味药物组成,都是非常普通的常见药品,但组合起来却是治少阳病的一首名方。方中柴胡、黄是主药。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

清泄邪热;半夏起着和胃降逆的作用;人参和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和大枣能够和胃气、生津。使用小柴胡汤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发汗出热的功效。

小柴胡汤不仅能治疗外感疾病,也能用于内伤杂病,疗效显著,故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