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77

第77章 金银花与忍冬藤

金银花不仅是一味清热解毒的常用要药,还是祛病延年的佳品,因为它神奇的防病治病功效,而享有“药铺小神仙”之誉。

传说,很久以前,在浙江的一个山村里,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孪生姐妹,大的叫金花,小的叫银花。她们性格相同,感情非常好,总是形影不离。有一天,金花突然浑身发热,遍体红斑。大夫说是“热毒病”,无法医治,银花听后哭得死去活来。金花叫她赶紧离开,免得传染。她说:“我不怕,我一定要和你在一起。”并日夜侍候在床前。不久,银花也染病卧床不起了。她们对爹妈说:“这是天意,我们死后一定要变成一棵能治‘热毒病’的草药,你们就拿它救治患这种病的人……”不久姐妹俩就同时合眼离世。爹妈按她俩的意愿,含泪把她俩合葬在一起。

第二年的春天,她俩坟上果然生出了一棵绿叶山藤,渐渐茁壮成长。三年后的夏天,这棵藤蔓开出先白后黄、黄白相间的花朵,人们采花入药,用来医治热毒病,果然神效。从此,人们便把这种花称为“金银花”。

金银花,在中医处方中常被写成“双花”、“二花”、“银花”,而民间又称鸳鸯藤、二宝花。原产我国,为忍冬科、忍冬属的半常绿藤本植物。

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最早记载了忍冬藤是金银花的藤蔓,金银花(忍冬)被列为上品,记载其性、味甘寒,无毒,主治寒热身肿。忍冬的名称是因为它“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在《本草纲目》中,金银花同忍冬藤也记述在一起。李时珍认为忍冬茎、叶及花的功用相同,所以没有加以区分。

明代以后,医家才逐渐发现金银花花蕾的作用要远大于其茎、叶,在清代的《得配本草》中记述有:“金银花,藤、叶皆可用,花尤佳。”在现代医药典籍中,仍有金银花和忍冬藤两种药物,但都是在金银花条目下附录忍冬藤。一般认为金银花性味甘、寒,入肺、胃经,功效是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疾病。忍冬藤性味甘、寒,入心、肺经,功效是清热、解毒、通络。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和筋骨疼痛等疾病。由此可见两种药物在对症上存在差别,它们并不能相互替代。

关于金银花的清热解毒功效,宋代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崇宁年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的几个和尚,从山上采回一篮子野蘑菇,回到寺庙就煮熟吃了。不料这种野蘑菇有毒,和尚们饱餐之后便开始上吐下泻。其中三位僧人由于及时服用了新鲜的金银花,结果平安无事,而另外几位没有嚼金银花的和尚都因中毒死了。由此可见,金银花的解毒功效非同一般。

夏末至中秋季节,细菌性痢疾、肠炎多发,可以金银花为主,配以黄连、黄芩,煎成汤剂口服,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现代医学研究,金银花含有木犀草素、肌醇、皂甙、鞣质等。药理实验表明,金银花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还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临床上也多用它治疗上述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金银花不仅可以直接做药用,还可以制成药茶和饮料。如用金银花和菊花制成的“银菊饮”当茶喝,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效果良好。金银花的花、叶经蒸馏制得的蒸馏液叫金银花露。夏季用它做成饮料,不仅味道甘甜可口,而且还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之功。

忍冬藤作为药用,也可清热解毒,但作用却不如金银花的效果好,但是忍冬藤又有通经络的作用,可消除经络的风热而止痛,故常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

延伸阅读

“金银花”名称来历的另一种说法

传说,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中了山岚瘴气。在经过一个小村寨时,看见村民面黄肌瘦,诸葛亮顿起恻隐之心,将军粮发放给百姓进行施救。村民们十分感谢他。一个土著白发老人在得知许多蜀兵患了“热毒病”时,便叫来自己的一对孪生孙女儿,对她们说:“金花、银花,你们去采几筐仙药来为蜀军解难。”然而三天后,姐妹俩仍未归来。村里人到处寻找,最后在一处山崖看到了装满了草药的药筐和野狼的足迹以及被撕碎的衣服鞋子……蜀军将士吃了草药得救了,可金花、银花却为此付出了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把这种草药开的花叫作“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