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15056600000082

第82章 “植物抗生素”鱼腥草

鱼腥草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它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鱼腥草,又名蕺菜、蕺儿根、摘儿根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常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河畔溪边及湿地草丛中。其生命力极强,直接用其根茎插于潮湿泥地,即可成活,并生根发芽,广为繁衍。据说,“鱼腥草”这一名称始于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战败后成了吴王夫差的人质。他在吴国期间忍辱负重,假意归顺吴王,后来被放回越国。而越国正因干旱而颗粒无收,百姓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为了度过这场天灾,勾践翻山越岭,四处寻找可充饥的野菜。一天,勾践过于疲乏,倒在山脚下的草丛中,醒来时发现小溪边有一大丛绿油油的野草,他过去摘了一些叶子,让随从煮熟喂马。第二天,马不但未中毒,反而更有精力了。勾践就让百姓暂吃这种野菜,因为它揉碎后有一股鱼腥味,所以越王勾践就叫它“鱼腥草”。由于鱼腥草生长非常快,割去又长,长生不息,越国上下居然靠鱼腥草度过了饥荒。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草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当做药来用。

近代名医刘完素有一次上山采药,被突然降临的暴雨淋得湿透,回家后就开始高热、寒颤、急性咳嗽伴浓稠痰液,徒弟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巧一个卖药老翁经过,徒弟就急忙去问。老翁给了他一些草药,让他煎浓汁给病人服用。刘完素喝下药之后,逐渐好转。醒来后问徒弟给自己喝的什么药。徒弟拿来未煎的草药给他,刘完素看后说,原来是鱼腥草啊。然后将鱼腥草的药性、主治症状、可配伍药物等知识告诉了徒弟。

中医认为,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入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脓疡、肺炎、急慢性气管炎、尿路感染等。鱼腥草是治疗肺部炎症病变之要药,被现代人视为“植物抗生素”。

在临床上,鱼腥草常与芦根、桔梗、瓜蒌等一起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在用于热毒疮疡时,可以和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新鲜鱼腥草捣烂外敷。若皮肤瘙痒、蚊虫叮咬、疔疖红肿痒痛,也可以单用鱼腥草制成搽剂,外涂患处。鱼腥草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时,常与车前子、白茅根、海金砂等一起用;亦可单用鱼腥草,不仅治疗热淋,尚可治疗白浊及白带。用于大肠湿热、泄泻痢疾时,多与黄连、黄柏、白头翁等配用,也可与山楂炭配伍,治疗热痢(即细菌性痢疾)。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鱼腥草主含挥发油、鱼腥草素、槲皮苷、蕺菜碱等多种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及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增强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利尿、镇咳、平喘、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并能抗肿瘤,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防癌抗癌物质,除对胃癌有效外,并对中晚期肺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调整作用。

目前,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常用中成药制剂有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用于痈疖、白带、肺脓疡、痰热咳嗽、尿路感染等。还有复方鱼腥草片(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引起咽喉疼痛、扁桃腺炎等。

延伸阅读

鱼腥草可能有抗辐射功效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人类战争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许多暂时生存下来的人都得了放射病。在缺医少药和西医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当地居民纷纷采集鱼腥草自救。服用者中有11人幸存,以后都健康地生活着。这11人中距离爆炸中心最近的只有700米,最远的2500米。有一对亲姐妹,姐姐在爆炸当天出现高热和鼻,3天后陷入昏迷,她的母亲给她服用鱼腥草,此后她连服一年,身体完全康复。而妹妹在爆炸时身体尚好,没有服鱼腥草,一个月后突然出现发热、脱发、腹泻、出血等放射症,处于濒死状态,这时她开始服用鱼腥草,最终也摆脱了死神。而那些在当地海军医院接受正规西医治疗的病人,大多于发病两周后死亡。由此,人们猜测鱼腥草具有抗辐射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