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5057500000006

第6章 儒家思想的源头:“德治”与“礼乐”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相当丰富,儒家就是主张德治的,但追本溯源,这种儒家德治思想的源头却是由西周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提出的。

周公(?— 约前1095),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后来,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周人公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

周公旦摄政6年后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年老病终前,他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

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

周公的德治思想很有特色,它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元素:天、王、民,三者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天决定着王,王决定着民,民决定着天。周公把天意与民意直接联系起来,其结果就是王政的好坏是取决于民意对它的评价的。在此基础上,周公认为,天子应率诸侯百官,首先是天子自己,务须像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即所谓“怀保赤子”;务须像关心自身疾病那样关心民间疾苦,即所谓“恫矜乃身”;并且要求王、诸侯体恤人民,并且要求王、诸侯应该“先知稼穑之艰难”。

周公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说明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了神权思想的控制,是统治阶级理性治国的开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的“德治”对孔子影响尤大,是后来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

礼乐带来的秩序社会

西周初期,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旦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殷商时,传长子和传弟是并行的,这样很容易造成混乱,而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知识小百科

“三礼”及《周礼》

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