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15057500000009

第9章 百家争鸣: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群星层现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士”阶层是百家争鸣的主要“战士”

西周时期,学校都是官府的,各种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即使这样,也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进学校学习。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教育的对象也不再分贵贱等级,从而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有学问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

同时,各诸侯或大夫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他们除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也开始借助“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这就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准备了人员条件。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

“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愤图强,预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就为田齐君王们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起着智囊团的作用。此外,稷下学宫还起着炫耀国力、标榜尊贤下士,以吸引人才的作用。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

百家争鸣出现的其他原因

经济上,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学术上,当时的各学术团体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势之外。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百家争鸣之百家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是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代表作品是《道德经》、《庄子》、《列子》。主要思想是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作品是《墨子》。主要思想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商鞅;代表作品是《韩非子》。主要思想是主张以法治国。

名家:代表人物是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代表作品是《公孙龙子》。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纵横家:创始人是鬼谷子,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中。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代表作品是《吕氏春秋》。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说家:他们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延伸阅读

第一个办私学的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

30岁那一年,孔子经过认真思考,决定用六艺去培养出千千万万个懂礼乐、识诗书、能射善御的人才,来帮助君王实现仁政德治,恢复文武周公时的政治局面。

孔子兴办私学的地点是在曲阜自家的院子里。最早向孔子拜师的几个青年,在院中筑了一个土坛,又在土坛边栽了两棵小银杏树,孔子给这个讲台取名为“杏坛”。开学那天,杏坛下聚集了三四十人,他们手捧“束修”(一束干肉),一个挨一个地拜孔子为师。

孔子兴办的这种“私学”,在当时是一种新生事物,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