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15058500000037

第37章 以长辈的愿望取名

自古以来,人们便提倡“子继父业”、“子承父志”和孝道为先的传统理念,某种程度上,儿女成了父母长辈意志和愿望的延伸,前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和心愿,便想在儿女的名字上体现,以此鼓励他们去继续拼搏奋斗,或光宗耀祖,家庭、社会便如同一部永远写不完的历史被人们一代一代地续写下去。

先看一个有讽刺意味的故事:

据说以前有一位教书先生,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当他妻子第一胎生下一个女孩时,他叹了口气:“这又何需呢?”于是,第一个女儿起名“何溪”(谐音“需”)。当第二胎又生下一个女孩时,他又叹了口气:“这又何必呢?”于是第二个女儿起名“何碧”,(谐音“必”)。也许是命运有意捉弄这位教书先生,他妻子生下的第三胎又是一个女孩。这位老先生老泪纵横:“天哪,这又何苦呢?”他干脆就给三女儿起名“何苦”。

故事读来让人觉得可笑,原因在于名字,这个故事也许包含着对教书先生的讽刺。

其实,所有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取的名字能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这个先生取的几个名字都表达了一种想生儿子的迫切意愿,只是这个意愿体现在这些名字上有些不合适。

父母给孩子取个好名字以表达对未来的某种愿望,这是我国古今最为普遍的命名技法之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经邦。刘伯承元帅的第三个孩子是女孩,刚巧出生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前日,她给女儿取名“解先”,希望她将来能成为妇女解放的先锋战士。

2.

光宗耀祖。萧遥天先生在《名字与宗族思想》中议及此题,他把这种思想条理分析出四种,寄托于承先的,如承祖、继祖、孝先、敬先等;寄托于启后的,如广嗣、延嗣、裕孙、蕃孙等;寄托继业,如继武、克武等;寄托于兴宗的,如显祖、光祖、光宗、延族等。

革命前辈廖承志,是廖仲恺、何香凝的独生子,这是一个革命家庭,一门忠烈,给他取名“承志”,是希望他继承救国建国之志,承担强盛中华之业。他人若其名,切亲人之愿,合人民之望,于国贡献巨大。

3.成器成材。希望子孙成器成材,这是每个家长的衷心愿望。从子女诞生之日起,伴随其成长的日日月月,做父母的恐怕无时不在思考着、期望着。如清代政治家林则徐,其父三十七岁有他,其兄早夭;全家寄希望于他,期望他学业出众,事业风顺,光宗耀祖,据说他出生那天,适逢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相贺:“此子日后名位当在我之上。”其父闻此吉言,喜欣异常,即给他取名“则徐”,意思是以徐嗣曾为榜样,有才能,有名位,并取表字叫“元抚”,意思是谓发端于巡抚。

4.福寿安祥。希望子孙有福有寿,平安吉祥,这是每个做家长的最基本的心愿。现代戏剧家熊佛西原名“福禧”,其父取名的意旨很明白,希望他将来能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

实际上,父母长辈的意愿是多方面的,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么简单。举这些例子,只是想告诉读者,以父母长辈的意愿起名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习俗。据统计,几乎80%的名人的名字,都体现了父辈的期望和祝托。

当然,将父母的期望和心愿体现在孩子的名字上,主要是指好的或健康的期望和心愿。要是把一些过分重财利、重名望,尤其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感情体现在孩子的名字上就不好了。

延伸阅读

名字中的寓意

演达:邓演达1895年生于广东惠阳,父亲邓镜仁为他起名演达,字择生;给他哥起名演存,字竞生。兄弟两个的名和字,均从《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义,既表达了邓演达之父对当时进化论的信仰和对于“新学”的向往,也表示了父亲希望两个儿子参与社会竞争、拼搏而有所作为的愿望。

大成: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儿女,希望她们长大后有知识,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给孩子依次起名“大成”、“大为”、“小专”、“小家”。四个名字联系起来看,即是“大大小小成为专家”。

彭年: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出生时,祖父给他起名彭年,取“彭祖八百年” (长寿的象征)之意,寄托老人对孙子吉祥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