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15058500000038

第38章 明志法、慕名法取名

人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着自己的志向和主观上崇拜和敬仰的人物。这些思想活动都体现于人们的外部活动中,也包括取名行为。

当人需要表达出自己的志向,以及需要通过对名人的仰慕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会借用明志法和慕名法为自己取名。

借用名字表明志向

直接以自己的名字表明某种志向、理想,这是青年人取名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北宋散文家柳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他仰慕唐代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因名“肩愈”,立志与韩愈比肩,可谓抱负远大。他勤学苦写,终于名闻当时。自以为有力量摒弃五代浮丽文风,而开拓古文之道,遂又更名“开”,名行相顾,终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前驱,为后来欧阳修、梅尧臣等古文运动巨澜的到来开了先河。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领袖康有为,原名祖诒,因其早孤,幼受教于祖父,十八岁起受学于朱九江,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立志为世所用,大有作为,故更名“有为”,表字“广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很明显,“广厦”典出于此,以表其拯救天下人的宏大抱负。

无产阶级革命家杨靖宇,原姓马,名“尚德”,意取“崇尚品德”、“高尚其德”。这显然是一种表达传统思想的名字。“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会长,领导东北抗日活动,改姓“杨”,名“靖宇”。“靖”,安定。《国语。周语下》:“自后稷之始基靖民。”“稷”,国土、疆域,又指宇内天下。《左传。昭公四年》:“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他改名“杨靖宇”,意明志明,就是要捍疆域,定邦国,安天下。

理想与空想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愿意并真正为实现目标而奋斗。说大话容易,起大名也容易,作个名字与事业相符的人可是要付出辛劳与汗水的。

因仰慕名人取名

自古崇拜伟人,仰慕名人,敬慕先达是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方面,取名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活动,成为人们仰慕名人、追随先辈的一种方式,加上父母对儿女往往寄以厚望,于是两种心理结合,便形成了人们因仰慕而取名的方法。

人们因为仰慕取名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因仰慕英雄而取名。西汉大将卫青功业盖世,后人因仰慕他而取名为敬青等;岳飞是抗金英雄、人们心中民族精神的象征,许多人因仰慕他而取名为叶飞、肖飞、王若飞等。

2.

因仰慕文人取名、取字。如严武仰慕苏武而取字为子卿(苏武,字子卿)。

3.因仰慕艺人而取名。如郑板桥因仰慕徐渭而特镌印“徐大人门下牛马走郑燮”,将对徐渭的佩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许多人因仰慕二胡艺人阿炳而取向炳、学炳、炳男之类的名字;有人仰慕李白而自名李慕白。

其他如仰慕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史学家者更是举不胜举。有些名字所表达的仰慕比较含蓄隐晦,如宋王伯,仰慕诸葛亮的为人,自号长啸,取其抱膝长啸之意;有的仰慕则比较直接明达,如马寅初给其长女取名马仰班,即出于对历史学家班固的仰慕,还有因景仰孙中山先生而自命其名的烈士李景山等等。

总之,仰慕名人不能太露骨,以免失之浅俗。诸如王世民、刘世民、周世民……这些名字因袭过重,显得有些俗气。

延伸阅读

寓意于名

武王周翰,语出《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翰。”翰,柱子。这句是说“惟有申伯和甫侯,乃是周室的中坚”。周翰,因此比喻“国家的栋梁”。

学者王元化,其名出自唐人陈子昂《感遇诗》之六:“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元化,大自然的演衍流变。“与元化并”即顺应自然的变化。

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之名,来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说的是男女相爱,互赠礼物。琼瑶,赤色美玉。

寓意于名的方式很多,不可能有一定之规,但只要在取名时开动脑筋,多借鉴,多比较,择善而从,精益求精,就会取得较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