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办事很少像西方人“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冒昧了。中国人的相会讲究话里作文章,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讲寒喧、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哈哈哈”皆属于此类,林语堂称之为气象学的内容,旨在起来则安之位、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联络感情。这些内容在人们的生命空间中确实也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致于遭到抗拒。
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就更深一层了,要从大众皆有的生命空间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是深入的过程,林语堂戏之为“史学”。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过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这一段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真的融洽。
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可是“政治学”了。“感情既洽、声势斯壮”,于是便可联手出击,可进入侃的境界。纵横的范围甚广,“包括有: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救国策,对于古月三王草将马二弓长诸政治领袖之品评,等等。连带的还有追随孙总理几年到几年之统计。比如你光绪三十年听见过一次孙总理演讲,而今年是民国二十九年,合计应得三十三年,这便叫做追总理三十三年。”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至于相见恨晚,到了两肋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认为到了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之际。
于是,这第四段就叫“经济学”——奉托“小事”。可客气地起立,拿起帽子,然后兀而转来道,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
当然,以上所说的是常理下套交情的方式,在实际运用中,现成的人情比比皆是,比如利用亲情恳求,也可以达到自己办事儿的目的。
蒋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但杀了大量的共产党员,而且还秘密拘捕了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有一天,蒋介石接到门卫官的报告,说从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想要求见他,蒋介石一听家乡来人了,连忙叫门卫官请他进来。
门外进来一人,蒋介石仔细一看,正是自己的表弟。说起这个表弟,年龄只比蒋介石小两岁,是蒋介石小时候最要好的一个亲戚。
只见蒋介石的表弟走了过来,行了一礼,说:“表哥目前可谓是春风得意,只怕连我这个表弟你也认不得了吧!”
蒋介石一听此言,知道这位表弟必有什么事要责备于他。仔细问清缘由后,果然不出所料,原来蒋介石在大肆拘捕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时,把这位表弟的一位好友也抓了进去。
蒋介石一听是这件事,不由暗暗为难,这时的他“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表弟放人的要求。
蒋介石的表弟一见这种情况,就知道今天若来硬的,肯定不会达到放人的目的。于是,他用悲伤的语气对蒋介石说:
“看来表哥确实变了一个人,姑奶当时对我说的话我还不信,现在看来是不会错了。”
接着,他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那时表兄弟在一起是多么的开心,感情是多么的深厚,那动情的言语不由得令蒋介石也为之暗暗感到悲伤。
说完这些话,蒋介石表弟一抹眼泪,起身就要告辞,这时,蒋介石一挥手,说:
“好吧,表弟,看在你我幼时的感情的份上,我答应你放人!”
就这样,一番亲情感动了杀人如麻、心如铁石的蒋介石。可见亲情是人世间所有人都会引起重视的一种感情,真正那种“七情六欲皆无”的境界看来是极少的人能做得到的。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利用亲戚关系时,小话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善用亲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善用小话去说服对方,感动对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出自李白《静夜思》的千古绝唱,将一个远离家乡、怀念家乡的游子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个人,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离开家乡,离开生他的土地,也许开头并不感到有什么难过,但时间一久,或在他乡碰到不习惯的生活习俗,或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美好。也许,这个时候,一个人才会深深的感到,自己在家乡上有割不断、丢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着游子出外去闯世界的精神依靠。
因此,在游子的记忆深处,有一块属于家乡的领地。也许,现实的生活会暂时把这块领地掩盖起来,而一旦触及到了这块领地,那一股思乡潮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泄出来,如闪电一般,充满游子的大脑,触及记忆的神经。
如此看来,要与一个久离家乡的老乡处好关系,有一种特有效的技巧就是:运用你的语言技巧,与老乡谈起家乡的话题,以此来触动他的思乡情绪,达到共鸣,从而使老乡之间的关系更进一层。
张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兵荒马乱,他跟着父母逃荒到山东,后就在山东定居下来,一家人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张先生一家人为了当地的建设,就再没有回吉林。
改革开放以后,张先生以敏捷的思维和大胆的投资,创办了一个工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与拼搏,现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佼佼者,个人资产总额已名列全国前五名。张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家,想着家乡的人民,现在年龄也大了,很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想法,但苦于时间太忙,无法回去。
这时,张先生的家乡为了创办当地特有的产品加工厂,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地政府千筹万借,才筹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于是就派出一名王某去找张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对外联络办的,为人聪明,善于交际,且很有办法。他看了张先生的详细资料后,就判断张先生这时也很有回家乡投资的意向。因此,在没有任何人员的陪同,也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前往山东,并且打包票定会筹到款项。
当张先生听到家乡来人时,他在欣喜之余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久不闻家乡的讯息,突然有人来了,该不会是招摇撞骗之人吧!张先生心里不由得起了阵阵疑心,但出于礼节,他还是同王某见了面。
王某一见张先生这种神情,知道他还未完全相信自己。于是他挑起了家乡的话题,只讲家乡解放前及前30年的风貌变化,他那生动的语言,特别是那浓浓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令张先生深受感动,也将他带回童年及少年时期,想起了那时的家乡、那里的爷爷奶奶,还有邻里亲戚……很显然,张先生记忆深处中的那块思乡领地已被王某揭开了盖头,蕴藏在心中的那份几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来,欲罢不能。
就这样,说了三个多小时的小话,王某对借钱一事,一字未提,只是与张先生回忆了家乡的变迁,犹如放电影一般。最后,张先生不但主动提出要为家乡捐款一事,还答允了与家乡合资办厂的要求。
王某确实很聪明,他充分抓住了张先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了张先生心中那份埋藏几十年的思乡之情。与张先生聊了一个彼此都非常感兴趣、轻松的话题,引起了共鸣,不但使王某此行的目的圆满完成了,还了却了张先生那份心愿。王某真是不虚此行,也处理好了对家乡今后非常有用的老乡关系。
这种关系的处理方法,很关键的就是抓住了“情”这一字。那就是思乡之情,这份情是炽热的而又是深沉的,是愁苦的但又略带甜味,平时又不能轻易触动的。
一天,一位老妇人向正在律师事务所办公的林肯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
法庭开庭。由于出纳员原来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因而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但他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动情地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最后,他说:
“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然而,享受着烈士们争取来自由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有良心吗?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时,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也发红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再也不矢口否认了。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然而林肯成功了。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驾驭了听众及被告的心理,达到了理智与情绪的有机统一,收到征服人心的效果。
同样是发生于美国的一件事。
有一位少年站在地铁的站台上,不小心掉到铁轨上面,此时刚好有一辆电车飞驶而来,虽然他万幸地保全了性命,但是却受了重伤,失去了一对手腕。
于是这个少年就向地下铁路公司提出控诉。但是不论是地方法院的审判,还是最高法院的审判,都认为这不是地下铁路公司的过失,而完全是少年自己造成的。
因此,这个少年便每天心情沉重,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
终于到了最后判决的日子,在这最后的一场辩论中,法院竟宣判少年反败为胜,而且全体陪审员也一致赞同。
据说这完全是少年的辩护律师,在当天的最后辩论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昨天我看到少年用餐时,直接用舌头去舔盘子里的食物,使我不禁掉下了眼泪。”
这句话使陪审团的判决峰回路转,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类毕竟是感情动物,即使有千百个理由,也比不上一个令人感动的事实。
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理性的意见或判决,但事实上却是依赖人的感情和五官的感觉来做判断的,也就是说以感情或感觉可以突破难关,更能诱导反对者变成赞成者。这是潜在心理术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