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100

第100章 弹词:但许兰闺消永昼,岂教少女动春思

弹词,也叫“南词”,最早在金代已经出现类似的形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别称《西厢记弹词》。明代时期,南方、北方都有弹词流传。到清代,南方“弹词”分支和流派已经极多,北方弹词则逐渐衰微。

弹词按照各地称呼的不同,有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弦词、四明弹词、绍兴平湖调、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等。由此可见,说唱文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陶真、诸宫调、鼓子词和元代的词话,都是说唱文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名称。它们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丰富了我国说唱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继承前代的艺术传统,明清两代的说唱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弹词和鼓词为主的各种说唱艺术出现了,同种说唱艺术的不同流派出现了,它们在同一城市中同时演出,艺人们相互竞赛,相互揣摩,为了压倒别人,不仅在演唱文面有不少可贵的创造,而且在作品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加工和润色,让它们更加丰富和生动。

发展过程

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和元代的词话发展起来的。“弹词”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田汝成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左右写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原书卷二十记杭州八月观潮说:“其时优人百戏:击球、鱼鼓、关扑、弹词,声音鼎沸。”明代弹词见于著录确实可信者有两部:嘉靖间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和明末清初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现均已散佚。据说明代大才子杨慎的《廿一史弹词》较梁著为早,故梁著别标“江东”二字以示区别。但杨著的十字句与后来弹词中有衬字的十字句不同,它不是弹词,而是元代词话的继续,本名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其书传到江南才被改为今名。文人的拟作都在一种文艺流行民间以后,由此可以推知:弹词的风行至迟当在明嘉靖年间。

弹词的特点

弹词包括说白和唱词两部分,前者为散体,后者为七言韵文为主,穿插以三言句,这种格式极为古老,在先秦荀子的《成相篇》中就可看到。语言上则有“国音”和“土音”之分。方言的弹词以吴语为最多,另外像广东的木鱼书,则杂入广东方言。弹词的篇幅往往很大,如《榴花梦》竟达三百六十卷、约五百万字。内容通行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大多很浅近。在某种意义上,弹词可以说是一种韵文体的长篇小说。

弹词的这些特点使之适宜成为家庭的日常娱乐,弹词的文本也宜于作为一种消遣性的读物。特别是一些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妇女,既无劳作之苦,又极少社交活动,生活至为无聊,听或读弹词成为她们生活中的喜好。清代弹词的兴盛与这一背景颇为有关系,许多弹词的写作也有这方面的针对性。如《安邦志》的开场白云:“但许兰闺消永昼,岂教少女动春思。”都说明了这一点。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也因此参与了弹词的创作,既是自娱娱人的方式,也抒发了她们的人生感想。一些著名的作品如《再生缘》、《天雨花》、《笔生花》、《榴花梦》均出于女性作家之手。

以上几种都是所谓“国音”的弹词,这种弹词作为书面读本的意义更为重要。吴音的弹词则广泛运用于实际演出,较著名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及《三笑姻缘》等。流行于其他地方的弹词别支也不少,如广东之“木鱼书”、福建的“评话”等等。

延伸阅读

再生缘

长篇弹词中最受人们称赏的是乾隆时期产生的《再生缘》,这篇弹词故事头绪繁多,富于变化。写卸职还乡的大学士孟士元有个女儿叫孟丽君,才华出众,容颜无双,堪称绝世佳人。许配给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国丈之子刘奎欲娶丽君而不得,设计陷害孟与皇甫两家。丽君女扮男装出逃,考中状元,并因此而连立大功,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在此过程中刘氏败,皇甫少华也因丽君的相助而立功封王。一般故事到此则落入“大团圆”的臼,然而《再生缘》却并未到此打住,而是继续写孟丽君,说她不肯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拒绝与父母相认,也拒绝与夫婿成婚,使故事更加曲折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