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101

第101章 弦子书:西韵悲秋书可听

弦子书亦称子弟书,据说唱这书的人大半是“大员子弟公勋后”。嘉庆间人所作的《京都竹枝词》里有一句“西韵悲秋书可听”,自注:“子弟书有东西二韵,‘西韵’若昆曲,‘悲秋’即《红楼梦》中黛玉故事”。由此可见,“子弟书”这一称呼至少在清嘉庆年间就已使用。

弦子书的流派

弦子书也叫清音子弟书,是清代的一种曲艺形式。曾盛行于北京,沈阳等地。创始于八旗子弟并为八旗子弟所擅场,约在乾隆年间开始流传。清代灭亡后,子弟书分为东调和西调两个流派。东调又称东韵,其曲调音节类似戏曲里花部的高腔,宜于演唱沉雄阔大、慷慨激昂的故事。西调又称西韵,其曲调音节类似戏曲里雅部的昆腔,宜于表现婉转低回、缠绵悱恻的情绪。后来又分化出“石派书”,又叫“石韵书”,为石玉昆所创,以“巧腔”取胜。再后郭栋又创出一派,即“南城调”。

弦子书的特点

唱弦子书时,只用一架三弦,自弹自唱。音调也是很简单的,每唱六句,即为一阕。要唱很长的故事,即将这六句重叠起来。民国九年的《北京指南》里说:弦子书者,依书说之,辅以三弦,或一人说书,一人弹弦,或一人且说且弹。所说之书,亦为古今轶事。除大街两旁外,城外之关厢,时或有之,城内则多不见。

弦子书的曲目一般取材于明清小说、戏曲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曲本有仅数十句的短篇,也有中长篇分回目的。短者一至数回,如《侠女传》一回、《二玉论心》二回、《骂城》三回、《蝴蝶梦》四回等;长者十数回,如《玉簪记》十回、《二入荣国府》十二回、《马上联姻》十四回、《游龙传》十六回等;甚至有多达数十回者,如《荷花记》二十回、《十问十答》二十二回、《全扫秦》二十八回、《全彩楼》三十二回等。也许是因为子弟书的音调和缓,一韵纡萦良久,所以每回的篇幅较短,一般不超过一百句。开始的八句,类似七言律诗,称为“诗篇”,或称“头行”,比较文雅,一般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以后几番全是以七字句为基础而增添衬字的上下句,句式比较灵活,隔句押韵,韵脚讲求平仄,上句平收,下句仄收。一般不分回的子弟书末尾多有两句或两句以上的结语,点明写作的意图、时间等等,有时也把作者的别号镶嵌于内,当然,一般在诗篇中提过别号的结语中就不再提了。

弦子书从内容上来说,是文人或准文人的消遣之作或牢骚之作;从最早的演出形式来说,也只是在这些人的圈子之内的自娱自乐。但是发展到后来,并不属于“子弟”专有,还出现了很多演唱艺人,比如名家王心远、赵德璧等盲艺人,要听他们的说唱,票价极高。乾隆时唱东城调的赵先生,据说每演出一次要二十两银子,名家石玉昆也不逊色于他,还有“水浒王”、“醉郭”等,都是曲艺史上的名人大腕。

延伸阅读

石玉昆

石玉昆,籍贯及生卒年均不详,大概生活在清代咸丰年间,是北方著名的曲艺大家。他善讲《忠烈侠义传》,说唱稿达三千余篇。后人根据他的说唱陆续整理出了《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传》等书。其中经俞之改编的《三侠五义》最初出名。石玉昆以自弹自唱西城子弟书著称于世,他不仅弹唱俱佳,而且还自编长篇说唱内容,很受市民欢迎。他的说唱,描写人物细腻,情节曲折,富有生活气息。人们把他创立的这一派,叫做“石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