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104

第104章 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流盛会,距今有近700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现在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记载: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经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晚年回乡当上书会主持人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683)对书会进行了一次统计。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后来一数达2700文,这就意味着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农历正月十三书会召开,自元朝开始就形成了传统,届时河南各地以及山东、湖北、陕西、安徽、河北、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形成绵延600多年而不衰的“马街书会”。

书会特点

在书会的艺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龄老人,也有四、五岁的儿童。有三口之家组成的、也有几人联帮组成的说唱团,配合十分默契。一般来说,书会的特点如下:

1、打擂

每年的马街书会都要评出“书会状元”。“状元”都是唱得最好的,书价最高的,最受群众欢迎的艺人。这种民间的评选方式被称为“打擂”。

2、乐器

在历届马街书会上都可看到一种极为普通的乐器,也就是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一种叫“简板”的乐器。该乐器宽3厘米,长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红檀木制作,音色微颤清脆。

还有一种艺人们自制的乐器,这种乐器是艺人腿上绑着的一个可拉动的木锤,能击打木管,随着说唱内容,感情的变化,艺人可用脚牵动木锤快慢相宜地敲击。

另外,艺人们还创制了许多风格迥异的乐器,如大小古琴,坐立弹拨式的古琴,肩扛式弓子拉古琴(类似小提琴),这些乐器音色古朴、浑厚。

3、亮书和写书

艺人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邀请艺人说唱为“写书”。“亮书”是指艺人们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摆阵对歌,从而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而“写书”一词并非指著书立传,它是随着中原民间文化的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交流现象。

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我国北方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延伸阅读

马街书会的起源

“马街书会”历史悠久。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于马街,慕名前来的人很多。后来张公离世,朋友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

一说是东汉前,王莽追击刘秀至马街,当时正在火神庙祭的乡民艺人纷纷帮助汉军过河,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即位之后,下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御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正月十三这一天为会期,年年起会。

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他的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如此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