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105

第105章 商周雕塑:青铜时代的壮歌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之后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淳朴的审美意识,也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一般被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为商周时代;转变期指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青铜器已经逐渐被铁器所替代,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商代青铜器的雕塑特点

商代青铜器纹饰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早期的雕塑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青铜器的雕塑出现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雕塑非常发达,纹饰的雕塑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

周代青铜器的雕塑特点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摒弃了商代的兽面纹及其变形的纹饰,尤其是中后期,兽面纹很少,即使有也多在足部和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另外,商代的夔龙和鸟纹在西周时期也是少见,基本上弃置不用了。而替代的则是新的雕刻纹饰,当然,这些纹饰非常抽象,如重环纹、垂鳞纹、龙纹等。另外,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纹饰,比如波曲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豆和青铜甑等器物上都有表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不知名的兽纹。从风格上来说,周代的青铜器雕塑,已经打破了商人“重鬼”的传统,狰狞的风格有所弱化,而是出现了更多细腻和华美的雕塑。

青铜雕塑的载体

目前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其中以日常所用的饮食器具装饰最为华美,例如鼎、鬲、、角、斝、觚、觯、兕觥、尊、卣、盉、方彝、勺、罍、壶、盘、匜、瓿、盂、簋、簠、、敦、豆、爵等等,另外乐器以及其他用具也都反映了商周时代的雕塑艺术。如编铙、编钟、钺等。

延伸阅读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和铭文

夏商周三代青铜器除了其独特的造型令人震撼,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铭文更是因其丰厚的艺术与文化含量而享誉世界。青铜器最常见的纹样之一,是纹,也叫兽面纹,充满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商周两代的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成为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很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西周后期,随着无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花纹刻制更为考究和精美,并开始出现了类型化的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