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111

第111章 南朝陵墓石刻:倾听风雨的神兽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齐梁帝王死后大多葬于丹阳。他们的陵墓多背依山冈,面临开阔平地。现丹阳境内有齐高帝、梁武帝等十多处陵墓,墓前石兽20多只,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500多年历史,1988年被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梁帝王陵石刻分布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帝王陵墓神道石刻群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境内萧梁河沿岸。从陵口至水经山南北长约16公里。丹阳南朝陵墓的位置及其石刻,自唐以来《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书多有记载。20世纪30年代朱希祖曾多次进行调查,1949年以来,江苏省文管会多次组织人进行调查、测绘。石刻造型优美生动,刻工精细逼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艺术的突出成就。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八地十处,这十处陵墓主要是南朝时的齐、梁两代的帝王、帝后陵墓,其中有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陈村、烂石垅、水经山等一些无法考证的陵墓。这些陵墓前都有神道石刻,石刻的造型十分生动,气魄雄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齐宣帝萧承陵石刻

齐宣帝萧承陵坐落在丹阳市胡家桥北二里狮子湾,坐南向北,墓葬的封土已经消失,陵前现存石刻二件,东为天禄,保存完好,身长2.95米,高2.75米,颈高1.40米,体围2.75米,昂首挺胸,张口垂身,腾超如跃,有双角,今已残断,颔下卷须垂于胸际;有翼,翼面前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为长翅;身上长毛卷曲如流苏,尾长曳地;足有四爪,左足前攫一小兽。西兽倾倒于土中,头已不存,其余部分保存完整,身长2.90米,体围2.40米,通高2.42米,颈高1.38米。石兽的整体造型精巧,气势雄伟,栩栩如生。

齐武帝萧赜陵石刻

齐武帝萧赜陵位于丹阳县建山乡田家村附近,陵坐北向南,墓葬的封土已经消失,陵前仅存有一对石兽,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身长3.15米,高2.80米,颈高1.

55米,体围3米,其造型、雕饰以及精神形态,均与萧承之永安陵前的天禄相仿,因其体长,高颈斜出,双目平视,显得窈窕秀美。西侧麒麟四足已失,身长2.70米,残高1.

40米,体围2.51米,风化剥落严重,通体纹饰漫漶不清,两翼仅有其大体形貌,虽然形体略小于天禄,但其造型矫捷灵动,体态十分优美。

齐景帝萧道生陵石刻

齐景帝萧道生陵位于丹阳市东北十七公里的水经山南面的仙塘湾附近,陵坐北朝南,于1965年发掘,墓室内有砖画。陵前510米处现存石刻两件,保存尚完好,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身长3米,高2.75米,颈高1.54米,体围2.52米,双角残断;麒麟身长2.9米,高2.42米,颈高1.83米,体围2.4米,独角,其上满缀鳞纹。两兽均胸突腰耸,喷目张口,其状如趺。天禄头略向左,麒麟头略向右;天禄左足在前,麒麟右足在前;足趾四爪,踏下均有一小兽;两兽长尾均垂于趾间,内收后,天禄尾回折向左,麒麟尾则回折向右,两兽的姿态协调对称,给人以整体造型协调、优美之感。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齐高帝萧道成是东海兰陵人。南朝时期,刘宋政权覆灭,萧齐政权建立,兰陵遂成为帝王故里。随后萧梁政权代替萧齐政权,梁武帝同样出自兰陵,南兰陵中都里人。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南朝齐梁两个王朝帝王死后大都归葬丹阳,从而在这里营建陵墓,建造了大批精美的石刻。历尽千余年的风雨,王朝更迭,这些石刻依旧保持着华美的面貌。

延伸阅读

相墓术

目前有十二座南朝齐梁陵墓散布在丹阳市境内云阳、后巷、城等乡镇的丘峦岗地,按当时流行的相墓风水之说,建筑万世之宅供帝王死后永久居住,并求达到后人的富贵发达。《南齐书高帝纪》云:“建元四年,

泰安陵,其岗阜相属数百里,上常见五色云气,有龙出焉。宋明帝恶之,遣相墓士高灵文占视。灵文与世祖善,还,诡言不过方伯。退谓世祖曰‘贵不可言。’帝意犹未已,……太祖后改所树华表柱,忽龙鸣,震响山谷。”上述记载,由此可见相墓术在南朝帝王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