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05

第5章 欧体: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他博览古今,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结构之独异,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人称为“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书家生平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一。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欧阳询相貌丑陋,但非常聪明,又勤学刻苦,读书一目十行,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了地步。他的书法誉满天下,人们以得到他的尺犊文字为荣,一旦获得其墨迹就视作瑰宝。唐武德(618~626年)年间,高丽(位于今朝鲜半岛)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氏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晚年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每次写字都十分慎重,而且非常讲究书法工具。他的笔内用狸毛,外覆兔毛制成,笔管用犀牛角或象牙制作,没有这样的书法工具绝不下笔。武则天时期,欧阳询遭到酷吏来俊臣诬陷,被捕下狱,备受拷打,后遇害身亡。

艺术风范

欧阳询初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并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楷书的营养,尤其工于楷书、行书。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被后人称之为“欧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体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在后世流传的墨迹中,欧阳询的作品较多,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宗圣观记》、《房彦谦碑牌》等等。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最出名,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入了后人所作的若干解释或思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很大成分源于欧阳询。欧阳询的书法,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一块碑的碑文。该碑于贞观六年(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碑高247厘米,宽120厘米,字24行,满行50字。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欧阳询书写此作时已经76岁,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褉之作,因而最能体现其风骨。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延伸阅读

欧阳询八诀

欧阳询八诀,是高妙的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均受到其影响。其“八决”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一波常三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