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51

第51章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的山水画继承陈淳、徐渭的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厌恶世俗生活和国亡家破的痛苦内心。他的艺术成就,对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很大。

画家生平

石涛(1630~1724年),“清初四僧”之一,清代画家。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广西全州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他的别号很多,有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明朝灭亡之后,石涛的父亲朱亨嘉自称监国,唐王朱聿键争正统,将其处死。当时石涛年幼,太监将其带走,从而免于遇难。石涛性喜漫游,曾经屡次游览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于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他擅长画山水,兼工兰竹。石涛的山水画别具一格,景色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他的作品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褉、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

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他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江南水墨,黄山云烟,还是枯树寒鸦,悬崖峭壁,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用特写之景来表现出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节,作品中有着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石涛的传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乎湖放棹图》、《花卉》立轴等。

延伸阅读

画僧本是皇族

明朝建国初年,朱元

分封诸子为王,其中朱守谦和九个皇子都受封,石涛本人是靖江王朱赞仪的10世孙。明朝灭亡,石涛的父亲朱亨嘉在广西自立为监国,并召广西巡抚式来,式拒而不去,却与两广总制丁魁楚、思恩、参将陈邦傅以及中军官焦等串通一气,突然发兵,一举擒获朱亨嘉,并迅将其械送福州,废为庶人,幽死。

幼小的石涛,靠着内官的庇护保全了性命,一般认为这个内官实际上是个和尚,因此小石涛也就一起遁入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