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69

第69章 霓裳羽衣曲:声韵华贵的大曲

唐代的“大曲”演出时歌、舞、器乐并用,场面宏大,色彩缤纷,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宫廷音乐,它将我国音乐史上的歌舞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大曲就是经唐玄宗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大曲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如都由“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由长短不等的歌舞组成。“散序”是第一部分,节奏比较自由,由没有节拍的器乐演奏;第二部分叫“中序”,一般为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有的时候会加入舞蹈;第三部分称“破”,可以当作高潮段落理解,以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有时候也加入歌唱。

据记载,唐代有四十六种大曲,节奏复杂,曲调丰富。大曲中有一部分叫做“法曲”。“法曲”的出现最初和佛教音乐有关,是佛门弟子所创作的世俗大曲,后来又掺杂了一些道教音乐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幽玄远的艺术风格。《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经由唐玄宗改编而成,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霓裳羽衣曲》传说

相传,李隆基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梦中的情景。他很想记录下来梦中的乐曲,让乐工演奏,因此冥思苦想,陷入痴迷,但凡想起一点立刻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中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眺望着远处的儿女山,山峦起伏,烟云缭绕,他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想起了梦中听到的全部仙乐,于是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

之后,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的排练场所,李隆基在宫廷中专门建立梨园。

杨玉环和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霓裳羽衣曲》,并于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

艺术成就和传承

《霓裳羽衣曲》被唐玄宗引为得意的作品,最初只是在宫廷表演,后来玄宗在华清池见杨玉环,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唐文宗时,几百名宫女组成的大型队伍表演《霓裳羽衣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霓裳羽衣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霓裳羽衣曲》表演时的盛况和大曲的结构形式,在描写此曲的高潮时,诗中有“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的句子,说《霓裳羽衣曲》的高潮段落节奏快捷,曲调繁复,共演奏了十二遍,像珍珠在跳动,像玉石在震颤,声音是何等的铿锵。

《霓裳羽衣曲》构思精妙,乐调优美,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唐末天下纷乱,大批宫廷乐人流落到民间,《霓裳羽衣曲》便被带到民间。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后来,此曲几乎被人淡忘。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南宋时期,姜夔旅居长沙,登祝融峰时在乐工的旧书中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并为其中的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后来连同乐谱一起被保存了下来。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延伸阅读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的仙境和舞姿婆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唐代指铜钵)、笛、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