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70

第70章 恬淡虚静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魏晋间的佛教出现了与印度佛教音乐相异的形式,由中国人创制的佛教音乐,可视为中国佛教音乐的萌芽。到了唐代,中国佛教音乐在创作和演唱、演奏上均达到很高水平,进入了鼎盛时期。

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寺庙中,僧人进行佛事弘法时的唱诵,也就是佛教称为“梵呗”的一种仪式音乐。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兴盛,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印度佛教音乐在汉地流传中,因汉、梵语音不同,曲调难以通用和接受,为了便于弘扬佛法,使广大信徒所接受,音乐遂“改梵为秦”,用中国的音调来配唱汉译经文。相传最早改梵为秦的是三国魏曹植。《法苑珠林》中记载:曹植在鱼山游玩的时候,听到空中的梵天之响而“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魏晋间的佛教出现了与印度佛教音乐相异的形式,由中国人创制的佛教音乐,可视为中国佛教音乐的萌芽。

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兴盛

南北朝时,民间吟唱赞偈甚为流行,佛教中涌现了一些有民族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僧人,在慧皎的《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等书中,记载了南北朝至唐初的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如智周、慧明、法称、真观、道照、慧琚、昙宗、道慧等。据传,他们皆“尤善唱导,出语成章”,“声韵锤铃”,“唱说之功,独步当世”。此外,梁武帝萧衍积极倡导佛教音乐,也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还开创了童声演唱佛曲的“法乐童子伎”,让“童子倚歌梵呗”,又多次举办“无遮大会”,为中国佛教音乐创作、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条件。这一时期,各地的佛教音乐创作,因方言、地方音乐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风格各异。

唐代,西域音乐广泛传入中原地区,唐太宗在宫廷宴请百官时,经常演奏《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丽乐》、《龟兹乐》、《高昌乐》等十部乐。其中《天竺乐》、《西凉乐》、《龟兹乐》等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均有密切的关系,也是当时中原最为流行的音乐。同时,中国佛教音乐在创作和演唱、演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进入了鼎盛时期。

影响

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崇奉佛教的音乐家和民间音乐艺人,还创作过不少宣传佛家思想的非宗教仪式所用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如琴曲《普庵咒》,说唱音乐“宣卷”、“宝卷”的早期作品和现代名僧弘一所作的《三宝歌》等。佛教和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以后,经过僧人们的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渐地和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想融合,逐渐形成了恬淡虚静的风格,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一部分。尤其是自中唐以后禅宗的出现,佛教音乐对传统文人的理想、文艺创作、审美情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鱼山梵呗寺

鱼山

寺是中国佛教

(佛教音乐)的发源地,坐落于山东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为雄伟泰山西余脉,因形似甲龟静卧,山顶有座鱼蓝观音庙而得名鱼山。坐北朝南,其直入东流的九曲黄河。该寺始建于曹魏时代,扩建为寺于唐,兴于明朝隆庆年间,是当时的佛教圣地,佛教界尊为祖庭——誉为“佛乐第一刹”其一副对联,颇为神妙:来鱼山胜境,江河玄武炎黄子孙五千;去音源,独占头观音赐福八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