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71

第71章 瓦市勾栏与说唱音乐

宋代城市经济发达,被上层所把持的音乐开始走向民间,形成了宋代遍布市井的勾栏瓦舍。瓦市勾栏的出现,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民间艺人向市民观众长期卖艺的地方,各种技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吸收。同时,说唱、戏曲等多种民间音乐艺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综合艺术戏曲的产生。

音乐走向民间

市民音乐的勃兴是宋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大都市。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场所,汇集了大批的专业艺人,推动了音乐在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以往供达官贵人享乐的音乐,如今成为市民欣赏的对象。这一时期,音乐走出宫廷,繁荣于民间,由贵族化逐渐趋于平民化。

为了适应表演的需求,北宋出现了“瓦市”和“勾栏”。起初只是简单的表演场所和观看场所,类似草台班子,后来逐渐完善。宋代,就已经有了类似在路边场地表演杂技、说唱故事、杂剧等为生的卖艺人,俗称“路歧人”。他们表演不卖票,而是邀人观看,一个节目结束或是演到了关键时刻的时候停住,向观众收费,然后继续表演。在“勾栏”内表演的艺术品类十分丰富,其中有关音乐的就有诸宫调、杂剧、嘌唱、唱赚、鼓子词等多种。这些都是宋以后新出现的音乐门类。宋朝的大城市内的勾栏,可以供艺人演出杂剧及诸宫调、傀儡戏、影戏、讲史、杂技等等,有的可容纳数千人。

音乐的平民化

宋代,音乐的形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适合市民阶层的品位,唐代的大型歌舞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则是说唱、戏曲等多种民间音乐艺术,尤其是综合艺术戏曲的产生,使中国音乐的主流从此由唐以前的歌舞音乐转为宋以后的戏曲音乐。因此,有人称宋代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期。

嘌唱和唱赚都是艺术歌曲。所谓嘌唱,乃是指取现成的令曲小词,经过变奏、变调处理而进行演唱的音乐品种。而唱赚则是指选择一些流行的歌曲组织在同一宫调内,在前边加上引子,后有边加上尾声,歌词从头到底都只用一韵,即唱赚所唱,是一宫、一韵、多曲外加头(引子)尾(尾声)的歌曲。唱赚所选用的曲调,有大曲(宋大曲,其歌词是长短句,和唐大曲歌词为五、七言不同;曲调也有了变化,和唐代已经有所不同)、曲破(宋大曲与曲破是分成两类的)、嘌唱、番曲(外族音乐)等,这些曲调也就成了曲牌。唱赚的伴奏乐器有笛(横笛)、鼓、板。唱赚首先将曲牌连缀组合,并由此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曲式结构。

诸宫调

十一世纪时,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瓦子勾栏内卖艺的泽州(今河北平泉附近)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它比鼓子词前进了一大步。孔三传所创的诸宫调的主要特色在于结构,它把同一宫调(调高)的一些曲调(即曲牌)联合成一组;而各组之间的宫调却不相同(所以叫做“诸宫调”)。其曲牌来源于唱赚(包括宋大曲)、词曲及当时的民歌。诸宫调在曲牌组合、宫调转换、体式变化等多方面作出的总体性创造,为中国音乐发展史树起了一块里程碑。

延伸阅读

宋代的剧场——瓦舍

宋代的剧场叫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

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在勾栏的内部,一面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戏台,戏台上设有乐床。其后是戏房,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古门道”或“鬼门道”,其他面则是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席,叫腰棚。其中正对戏台而位置较高的看台又叫神楼。观众席里又有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龙头,位于靠近戏台左侧的下场门附近。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