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86

第86章 盛况空前的百戏

汉朝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表演艺术发生重大变化,百戏的盛况,体现了蓬勃向上的社会风貌。“百戏”是中国对古代乐舞、杂技、曲艺等表演艺术的总称,她源于夏,上承夏商的祭祀乐舞、周代的“散乐”与“讲武”,下启汉魏至明清各代表演艺术。

百戏属于戏剧发展的雏形阶段,是汉朝对表演艺术的统称,包括音乐、舞蹈、杂技、魔术、角抵戏等。汉朝宫廷的各种庆典,以至民间节日庆典,都常常以百戏表演助庆。数百人乃至数千人同台演出,载歌载舞,形式热烈,场面壮观。随着西域胡风的渗入,赋予百戏更加活跃的生命力。

百戏起源于民间,是由古老的社火、傩仪、巫舞等原始宗教仪典发展而来,秦朝开始传入宫廷,后来汉武帝大力倡导,在汉朝盛极一时。

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在皇家园林上林苑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百戏集演,周围300里内的百姓都赶赴观看,一时万人空巷,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盛事。在汉武帝的倡导下,由宫廷乐府主持的百戏集演,每年举办一次,相沿成习,直至东汉仍然持续不断。后来,百戏又成为朝廷接待外国宾客的重要表演项目。

宫廷百戏集演的形式,很快影响到贵族阶层,庄园内举办宴乐聚会,百戏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汉朝来自民间的杂技艺术,受舞蹈的影响很大,演出的动作从单纯显示惊险奇特的技巧,到讲究节奏感和优美感,并用音乐和舞蹈陪衬,渲染了艺术气氛。

汉朝杂技经常在宫廷表演,形式不断创新,技巧也不断提高。

来自罗马等地的魔术,在百戏表演中大放异彩,吐火、跳丸等节目,以新奇惊险的技巧,使中原人大开眼界,成为百戏中不可缺少的节目。

汉朝民间流行一种以逗笑为主的说唱表演,一般是由两人相对说唱逗乐,形式与现代滑稽戏或相声相似,但配合击鼓演唱,语言和动作滑稽而夸张。

说唱的表演者称“俳优”,身份低于歌舞乐伎。表演场地并不讲究,常在贵族庄园的楼门口就地表演。此外,这种表演没有融合在百戏中,具有独立的表演形式。虽然在宫廷中偶然也有演出,但尚未流行,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供街巷平民百姓观赏的表演艺术。

汉朝有一种化妆表演,以象征和写实结合的手法,利用竞技搏斗的动作,表演故事情节,称“角抵戏”。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例如《二桃杀三士》、《东王公与西王母》等。这种表演形式已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

延伸阅读

“百戏”的演出是什么样的?

东汉李尤担任过兰台令史,有一篇《平乐观赋》,对当时“百戏”的演出情景有生动的描述。:在鼓敲打的乐声中,百马驾车,齐奔而出。戏车上的幼童,在高挂的悬木上表演惊险的技巧动作。他们有时“连九,离合上下”,有时则在骏马疾驰中,倒挂翻越。大力士表演举重时,千钧重的铜鼎大刀,在他手上好像羽毛那样轻飘,钻圈表演者的身体像燕子那样灵活,在高空表演的走索者,像飞仙那样。其他还有“飞丸”、“掷剑”、“吞刀”、“吐火”、“仙人驾雀”等幻术和胡旋舞等乐舞、“儒巨人”的滑稽表演和骑马驰射的射箭表演等。最后,以精彩的大型歌舞“鱼龙曼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