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15061600000040

第40章 选定了,就别再反复琢磨——瓦伦达心态实验——

心理实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沃斯特曾以277名新兵作为被试者,做了一个实验。

当这些新兵刚到新兵营训练的第一天,沃斯特就采访了他们,询问他们每一个人爱好什么样的职业,打听他们当兵前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情况,并请他们做了职业测量。然后,让他们在自己认为有一定吸引力的两个职业中任选其一,并告知他们:这两个职业是他们在当前唯一有条件得到的。接着,这些新兵被分成两组,每一组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重新评估自己先前所选择的职业。

第一组在做出决定的1分钟之后,重新评估两份职位的吸引力,第二组间隔4分钟,第三组间隔15分钟,第四组间隔90分钟。在间隔时间里,被试者们独自呆在房间里什么也不做,一直等到研究者进来让他们重新评估。

研究发现,当间隔时间不到1分钟的时候,被试者对职业的评估前后没什么变化。当间隔4分钟时,被试者对自己所选定的职业的评价有所下降,有些被试者认为自己选中的职业不大好,而被自己拒绝的职业比较好。当间隔15分钟时,被试者对被选中的职业的评价大为提高,而对被拒绝的职业的评价大大降低。当间隔90分钟时,被试者对获选职业的评价趋于降温,对被拒绝的职业的评价又有所提高。

心理规律

研究证明,生活中许多人都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如果对现在的工作或者职位不太满意,就会懊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生活启示

患得患失的心态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最生动地描绘人的这种心态的,恐怕要算下面这个故事:

父子两个去市场卖驴。他们牵着驴子往市场走,有人看到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骑到驴上呢,走路该有多累啊!”父亲觉得有道理,就让儿子骑到驴子上。

这时有第二个人看到,对他们说:“怎么能让年迈的父亲在地上走呢?这孩子也太不孝顺了!”父亲一想也是,就让孩子下来走,自己骑到驴子上。

可是没想到又有一个人看到,对他们说:“你这个父亲也太狠心了,孩子那么小,却让他在地上走,你自己却骑在驴子上!”父亲一想,也有道理——对了,两人都骑到驴子身上大概就可以了,于是他和儿子都骑到了驴子上。

可是这时又有一个人看到了,对他们说:“你们两个人想把驴子累死啊!把驴子累死了,你们到市场还卖什么?”父亲听了,左右为难。想来想去,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个人一起扛着驴子走。他想,这回该没有人说什么了!但是他们的古怪举止引起了路人的议论和窃笑。

父子俩最后的做法无疑是可笑的。那么故事中的父亲和儿子到底该怎样做才合理呢?其实除了最后一个做法各种做法都有它的道理,重要的是父子俩该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最高原则是什么——是重点考虑父亲、儿子,还是驴子?

就是说,为了避免患得患失的心态,我们做事时,最重要的是有明确的原则。我们心中有了原则,做事时就容易做出取舍。

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在潇洒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李白曾经凭借生花妙笔,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位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他的内心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穷困潦倒?

根据自己的做人原则,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当然,如果李白的最高追求是名和利,他就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了。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好东西都是不可兼得的。《红楼梦》里薛宝钗说过,这世间少有“富贵闲人”,因为富贵了就不可能清闲,清闲了就无法富贵。

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你得到这个东西的同时,就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个。重要的是,在两种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哪一个对自己是更加重要的,这样才可能避免患得患失心理,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心里早有原则和定见,做事的时候就不至于违背自己的本意或良心。比如某人求你做一件事情,给你一笔小钱,如果你预先没有定见,没有原则,很可能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可是事后却又感到后悔,觉得不愿意为了钱而做这件事,而这时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因为如果还钱给对方会显得反复无常,而你又不想给人这样的印象。

因此,面临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为了避免犹豫不决、患得患失或者做出后悔的决定,我们平时就要给自己规定:什么是自己能够接受、什么是自己不能够接受的。这样事到临头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心理智慧一点通

不要总是患得患失,你不可能什么都要,关键是要明白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