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15061600000051

第51章 骗子为啥要找“托”——从众实验——

心理实验

1993年,上海的沙叶新教授曾带领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在繁华的上海街头进行了几次关于从众心理的实验,沙叶新将之戏称为“望天实验”和“看地实验”。

在“望天实验”中,几个预先安排好的人在路边抬头仰望天空,结果引来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过来朝天空看;而在“看地实验”中,几个预先安排好的人蹲在路边看着地面,结果引来越来越多的人也蹲过来看地上有什么东西。

事实上,天空中并没有什么奇异影象出现,可是当记者采访时,有人说看到了光环,有人说看到了太阳在变小,甚至有的人说看到了飞碟。地面上本来什么都没有,但好几个人说是可以找到钻石。对此,沙叶新戏言:“神话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心理规律

所谓“墙头芦苇随风倒”,就是对“从众效应”的比喻。顾名思义,“从众”是指在群体氛围的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或选择,采取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言论或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随大流”。

之所以有从众行为,是因为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保持与群体和社会的主导倾向一致时,他才能赢得周围人的接受,不会遭到排挤和受到惩罚,他在心理上才感觉是安全的。

生活启示

前几年,超级女声席卷全国,从荧屏到幕后、从台上到台下,这股旋风一直把千百万男女老幼都卷入其中,为之疯狂。赛事一场比一场激烈,人们的热情也一日比一日高涨,“超级女生”们俘获了万千观众的心。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追星运动,更像是一场全民运动。

为什么这么多人观看“超女”,支持“超女”,讨论“超女”?按常理,一场歌手比赛,即使再精彩也不足以让观众如此疯狂,探究原因,其中也有很大程度的从众心理的影响。

“超级女声”节目开赛时,当别人每晚守在电视机旁等待“超女”们出现时,你是不是也想一探究竟,是什么如何吸引他们?你也许对某个歌手没什么感觉,可经常听周围人说起她,慢慢地你也会注意她,发现她的优点并逐渐喜欢她了?当身边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偶像呐喊助威时,你是不是觉得今晚“疯狂”一下也未尝不可?

这种看来颇有些幼稚可笑的“从众”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例子。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周围的人都穿着黑色朴素的制服时,自己一个人穿着花衣服,你会感到十分别扭,局促不安;或者当你的论点被所有的人反驳时,虽然你曾经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也不免心慌意乱。

不论是外表的举动还是内在的思想,假如与周围人一致,你才会感到比较安定踏实。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说:“我们从属于多数人的意志。当群众站起来时,我们亦自然站起;当群众鼓掌时,我们也随之鼓掌;群众提出反对时,我们也不提出异议。”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要看你“从”的是什么样的行为和观念。

就一般的意义来讲,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当人们面临某个选择,并且对环境缺少了解时,往往会观察别人的言行,并根据多数人的活动进行选择。比如你在一个陌生的火车站不知道通道在何处,可以看别人往哪儿走;生平头一次参加高级宴会,服务员上茶后你不知该喝与否,给你餐巾后你不知放在什么地方,又不好冒昧相问,此时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别人怎样做。

从众心理的第二个积极作用是:从众行为在特定范围内可使群体保持一致,协调群体成员的言行。在集体中,少数服从多数,可保证集体行为的一致;强大的社会道德舆论可使社会上的人们群起效仿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但是另一方面,从众心理有时也会给我们误导,使我们变得人云亦云,失去主见。

许多骗子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进行欺诈。比如,他们玩所谓“三张牌”,让人押宝,猜红桃A在哪里,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时,总有三五个人抢着参与。不明真相的人不知他们是“托儿”,就被从众效应激化,也去参加押宝,当然,结局肯定要输——因为这是骗子设的陷阱。

还有的时候,众人可能是错误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真理在少数人手里”。作为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在一个集体做决断的时候,要格外注意避免出现盲目的从众现象。

美国总统林肯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6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幕僚们的看法不统一,于是7个人热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6个人的意见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确的,于是在决策的时候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心理智慧一点通

我们应知道:什么时候该跟从众人,什么时候该摆脱众人,什么时候该引导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