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15061600000060

第60章 北方的郭德纲与南方的周立波——刻板印象实验——

心理实验

帘波特曾在英裔加拿大学生和法裔加拿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前,心理学家告诉这些学生:这次实验是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听录音带的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录音带播放的是10个人朗诵同一篇文章的声音,其中5人用的是英语,另外5人用的是法语。但实际上朗读者只有5个人,每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而参加实验的学生不知情。

实验的结果是:当一个人用英语朗诵时,人们说他个子高、有风度、聪明、可靠、亲切、有抱负;而当他用法语朗读时,人们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

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通常好一些,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也就比对法裔加拿大人好。

心理规律

生活中,一个人看到另外一个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对他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的依据。这样形成的印象叫“刻板印象”。

上面的实验中,正是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影响了人们的正确认知。

生活启示

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中间,它使我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是思维定势的一种表现,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比如,人们总有这样的观念:说到商人,就和“唯利是图”联系起来,说到军人,就认为威武、刚强、守纪律——这是在职业上的刻板印象;说到青年人,就认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说到老年人,就认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这是在年龄上的刻板印象;说到上海人,就认为比较灵活、善于应酬,就到北方人,就认为粗犷直爽——这是对不同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看到胖人,就认为性格比较乐观开朗,看到瘦子,就认为比较小心眼、认死理——这是对外貌的刻板印象;说到女性,就认为软弱温柔,说到男性,就认为坚强粗鲁等——这是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当然,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选择女性,而不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

再比如,南方和北方人审美喜好也有差异,如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幽默感就有所不同,北方人喜欢郭德纲,南方人喜欢周立波;东北人喜欢小沈阳,台湾人喜欢吴宗宪。这种差异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也在所难免。它可能使人只看到人的共性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和差异。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那样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与人交往时,应当根据全面的理性和感性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对别人进行“概括”。

我们还要考虑到群体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例如,一个群体对个别成员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那么这个成员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得与群体格格不入,不让自己与群体其他成员有“我们是一体”的感觉,因此这个成员就因不具有该群体的固定化特点,可以不被看作一定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对于这样的人,就不应产生对那个群体所持有的刻板印象。

克服刻板印象,还需要双方的平等接触和了解。多参加交往,增加与不同群体人之间的接触,可以通过亲眼所见了解对方的品质、能力、喜恶等,这样可能消除刻板印象,克服偏见。

比如美国学者发现,住在同一层公寓内的家庭主妇由于彼此认识的机会多,其中的白人主妇对黑人的态度就好于一般的白人主妇。这说明增加彼此的交往和交流,可以更好地克服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

心理智慧一点通

在判断别人时,不要轻易把人归类,因为归类是一种比较粗范的认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