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15061600000068

第68章 有谁不是“骗子”——谎言实验——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曾请242人参加实验,假装实验目的是研究人与人第一次见面时的表现。

心理学家告诉参与者,他们的对话时间是10分钟。然后参与者二人为一组开始实验,其中一人将进行自我介绍。

研究人员悄悄地告诉一些小组中的自我介绍方,要尽可能显得讨人喜欢;告诉另一些小组的自我介绍方,要尽量展示自己的能力;而对余下小组中的自我介绍方,则没有任何要求。

整个对话过程都由摄像机暗中记录。事后研究人员请参与者本人观看刚才的对话录像,并且指出夸大、模糊和说谎的地方。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当实验者要求参与者显得可爱或者尽可能展示能力时,他们比没有特殊要求时更爱撒谎了,60%的参与者在10分钟的对话中说了2~3次谎话。有些谎言微不足道,比如口是心非地表示与对方意见相同,有些谎言就比较离谱了,比如有人号称自己是某个著名摇滚乐队的主唱。最后,连参与者本身也被这些结果惊呆了,因为他们以前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能说谎……

实验还发现,尽管男性与女性谎言的内容不同,但他们说谎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女性更愿意为讨人喜欢而说谎,男性说谎则大多为了显示自己本领非凡。

心理规律

这个实验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初次见面时,谎言出现的机会尤其大,因为我们都想一下子就展现出自己出众的能力和可爱的一面,而谎言能帮助我们大大地提升形象。

生活启示

我们的日常对话中的确充斥着可大可小的谎言。先看一看下面的两则小故事,也许你就会更加留意身边的谎言了:

一位语文老师对小学三年级的同学说:“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你们现在这样就不行,生活在大都市,吃得太好了。我们上小学时,每天早晨也就是吃点山芋,这对锻炼人有好处。同学们不妨回去也吃点山芋,试试看。”

第二天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刚上课就问:“今天早晨同学们都吃山芋了吗?吃的请举手。”结果,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但是语文老师说:“你们没有说实话。现在刚刚过完六一节,就是农村也难找到山芋,更何况是在我们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呢?”

心理学家Feldman说:我们一边教育孩子们诚实是最宝贵的美德,一边又告诉他们,就算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应该礼貌地微笑感谢。对于谎言,孩子们接收到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这会在成人后影响到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

生活中,人们为自尊说谎、为虚荣说谎,为谋私利说谎、为金钱说谎、为地位说谎、为爱情说谎,等等,不胜枚举。一位名叫洛特蒙德的美国心理学家指出:“说谎是人类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可以说,说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大‘成就’。”据他在北美和西欧抽样调查,每个成年人平均每周至少要撒15次左右较大的谎。

如果不相信,请你看看下面的行为是否眼熟,或者自己是否曾经做过?

一个大龄姑娘对自己的年龄讳莫如深。

一个政府官员对自己的隐性收入矢口否认。

一个商人对自己赚的钱闪烁其词。

一个老是借钱不还的人找你借钱时,你说“正巧我身边没有钱”……

当预感到自己可能难以胜任某工作时,就强调各种可能的客观因素。

夸耀自己是某某成功人士的朋友甚至亲密伙伴,好像自己的身价也因此陡然见涨。

……

仔细想想,人就是生活在谎言之中。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如当我们向朋友们求教,或者我们多喝了几杯时,我们展现在别人面前的还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当然,有的谎言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善意的,甚至是一种智慧。

在一次看演出的路上,王勇用自行车带着他母亲前往观看。不幸的是,在过铁路道口时,母子双双被飞驰而过的火车撞倒。王勇当场死亡,其母受重伤,住进医院。母亲醒来后,第一句话就问:“勇儿呢?”“王勇伤势太重,被送往南京去了。”周围的人不知谁先这么说了一句谎话。“他在南京已经醒过来了,还问你呢。”有人又接着撒谎。

这位母亲就这样在谎言中坚持与伤残搏斗,最后痊愈。

心理智慧一点通

我们撒的谎要比我们想像的要多得多。恶意的谎不该撒,策略的谎可以撒,善意的谎应该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