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15061600000086

第86章 为何生产效率提高了——社会懈怠实验——

心理实验

早在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黎格曼进行过一项实验,专门探讨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

他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并测量拉力,参加者有时独自拉,有时以3个或8人为一组拉,结果是:单人拉绳子时,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总拉力为160公斤,人均为53公斤;8人团体总拉力为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是单人拉时力量的一半。

心理规律

黎格曼把这种由于他人在场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有所下降的现象,叫做“社会懈怠效应”。在各种群体中,常常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打瞎乱,鸡多不下蛋”的“社会懈怠”情况。

生活启示

根据有关机构的调查和统计数据,在前苏联时期,私有土地占总农业用地的1%,但其农产品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的总产量以每年递增8%的速度在增长,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2.5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以前有空前提高。

可见,在“吃大锅饭”的情况下,生产率往往很低。这就是“社会懈怠效应”导致的偷懒现象。那么,为什么人多了反而影响工作积极性,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社会懈怠现象呢?

心理学家认为,出现社会懈怠一般有以下三个原因:

(1)在群体情况下,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2)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可能会偷懒,因为自己也会偷懒。

(3)在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针对“社会懈怠”现象,国外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增加个体的参与感与责任感的方法,包括:

(1)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义务。群体成员之间应该有共同的群体行为规范,并且有明确的分工:哪些是个人的责任,哪些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要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行为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使每个成员的付出得到鉴定。如果个人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者对个人行为的贡献能进行单独测量,那么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再会有社会懈怠作用产生,因为人们会害怕被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懈怠”。因此,在群体里面,不仅要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还要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可评价的。

(3)使工作任务更重要、更有趣。当一个人的工作被认为没有多大意义时,他们就有可能偷懒,特别是当认为上司不了解他们工作有多难时。如果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就能够更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热情。

(4)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在努力工作,其他人也在努力工作。

(5)对那些为群体做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这一点十分重要。对勤劳者没有奖励,等于对懒惰者没有惩罚,结果势必造成人心涣散,力量削弱。奖勤罚懒会增加个人对群体的责任感,促进个人更加努力地向群体奉献聪明才智。

(6)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更多的成员能够感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心理智慧一点通

要用合理的制度避免集体中“滥竽充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