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富世绘
15061700000023

第23章 从低温到低调

中国新近30年尤其近几年暴富人群迅速增加,富人们应对“仇富”似乎出现了两极趋势,除极度低调外,还有既不屑也不知所措。富人面临共同的话题是如何给外界一个良好的形象。

一步入2011年,中国的许多城市就遭遇寒流,媒体上的“千年极寒”似乎真要来了。香港早先有好事者搞了一个商业调查说,温度越低的商场,卖的东西越贵,而价格牌上不断飙升的数字会让普通大众望而却步,却不会阻止富人们继续消费。按照这个逻辑,也许低温能让富人们更与众不同。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仇富”心理,富人们或许还需要另一个有关“低”的词组——低调。

事实上,在这场寒流来到之前,中国富人们已经开始了低调。

2010年12月中旬,英国石油公司(BP)传出一则消息:涉资7.75亿美元的旗下资产准备卖给联合能源,而联合能源背后的富人——张宏伟被媒体描绘为“四大神秘人物”之一。

外界对张宏伟的了解更多是一些知名的头衔,细节无法描述但可概括成几句话,大意是说他从建筑施工队队长开始干,然后成立公司,张宏伟其实已在商界奋斗多年,整个描述显然非常“低调”。

2010年胡润的地产富豪榜放榜时,媒体人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上榜的黑马富豪实在是太低调,甚至“隐形”:富人赖海民基本不接受采访,而福信集团“代言人黄曦”,外界都搞不清楚她名字里的“曦”字到底该怎么写。就以“黄曦”为例,如果你想在公开资料上找到黄曦家族的身影,你只有失望了。其实黄曦家族先前就谢绝过胡润富豪榜的入选。

好吧,撇开黄曦这个人。民生银行,你总该熟悉吧!黄家就是这家银行的发起人之一,如果你去刷一次民生的信用卡,你就在帮黄曦家族积累财富。至今扑朔迷离的是,黄家其实从2005年就开始被富豪榜盯上了,可是这家背靠福信集团似乎有意将隐富进行到底。福信集团上榜的代言人出现过数次变化,每次上榜的人都不同。其实即便是公开资料里面,也有“huangxi”两个名字,即“黄曦”和“黄晞”。一直到2007年,胡润富豪榜为“福信集团”贴上代言标签,即“黄曦家族”。

“很低调”、“很神秘”,谁是福信的真正富人,依然是扑朔迷离。

“富人会保持低调,至少在西方世界是这样。”《经济学人》的财经编辑盖斯特似乎有些担心新一年里公众对富人的愤怒情绪。

在他的笔下,新一年里,富人必须承认自己有多么不受欢迎。盖斯特相信世界的糟糕状态让大众怒火中烧,大众的指责会从大银行家蔓延到全球精英阶层,而富人们“将减少炫富的开销,花钱会更低调”——这一切不能不让人想到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下,纽约富人们刮起的节俭风。这或许是被迫的,因为经济整体下行的覆巢之下,财富不缩水的完卵实在屈指可数。

2009年秋天,高盛集团的首席执行长布兰克费恩提出“禁奢令”,意思就是在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无事可干、无家可归时,拿到数百万奖金的高盛银行家花钱时应当低调。这也意味着,如果新闻头条出现“高盛银行家购买豪宅创纪录”这样的描述,布兰克费恩显然会不高兴的。这样的说法虽然让崇富者觉得不舒服,可如果更多人对高盛有了愤怒情绪,这事就变得更糟糕了。高盛“禁奢”放到盖斯特眼里,他肯定会投赞成票。“禁奢令”其实并不是个什么新玩意儿,高盛的低调显然很识时务。早先从希腊法典到英国王室都有过“禁奢”规定,比如除贵族后代或者骑士,外衣上不能有刺绣、锦缎等。

不过,眼下的情况是,富人正面临一种大范围的新“禁奢令”。这一次显然不是王室颁布法令来做限制,而是公众的愤怒情绪让富人们开始不得不“自禁”。

通常富人们更受关注,尤其是那些不利于富人的负面消息,富人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他们似乎没什么朋友,只和极少数权贵有往来,而因为这些往来,尤其在“仇富者”看来,他们是罪犯,操纵体制获得利益,他们的财富充满野蛮史和血腥味。尽管这些看法缺乏足够的证据来佐证而显得武断和片面,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对“仇富”情绪给出成功的解决之道。

被普遍认为问题的根源——贫富差距似乎并不会朝缩小的方向发展,美国超过40%的人强烈主张要重新分配美国的财富。其实中国的贫富差距比美国更厉害。世界银行有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列全球第124位,美国则是第17位。有消息说布兰克费恩的薪酬从2008年的4095万美元降至2009年的86.2657万美元。这个消息或许让“仇富”者可以开心一下,不过可能要让他们不知所措的消息还在后面:如果没什么意外,高盛高管将补领1.11亿美元奖金,这些钱是被延迟发放的2009年年度奖金和2007年创纪录的奖金。不知道盖斯特有没有和布兰克费恩聊过,这应该是开心还是难过。

种种迹象表明,盖斯特的担忧不无道理,而中国近30年尤其近几年暴富人群迅速增加,富人们应对“仇富”似乎出现了两极趋势,除极度低调外,还有既不屑也不知所措。富人面临共同的话题是如何给外界一个良好的形象。

胡润制造了富人的标准,但是,胡润富人榜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他没有办法制定有关花钱的新规则,比如一个富人怎样花钱,如何享受他的财富成果,而不会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

难怪那些没上富豪榜的人很庆幸,而当他们接到胡润百富的调查电话时,被公开的好些富人都建议,富豪榜不要关注他们。这显然不是谦虚,这是低调,有钱偷着乐,没必要公告天下。

富人们该如何应对那些“仇富”的愤怒情绪?

《华尔街日报》的说法更加直白——2011年给有钱人的忠告:低调。可是这些“有钱人”的标准似乎不是“无国界”的,在那些专栏作家们看来,在中国和印度,富人会变得更高调、更自信。当今“高调”在多数时候被用来评价中国富人们时,多少带点贬意和不屑,又或者是有酸酸的感觉。至于自信,这在拥有愤怒情绪的人看来就是自负和自大。

美国富人似乎喜欢搞慈善来提升形象,可是中国富人的慈善举动往往引来非议,一些人既怀疑慈善的纯粹性同时也怀疑慈善的实质性。也许陈光标是个特例,在“巴比”中国劝捐后,他高调行善,赢得了叫好声一片,当然仍有怀疑声。

慈善或许是富人唯一愿意高调的事情。盖斯特也建议,如果受到质疑,慈善是富人的出路。这条路看来不仅仅是星光大道,也意味着真金白银。陈光标也承认,慈善影响力使企业受益20%。当然,事实也证明,真正做慈善的富人依然受到拥戴,李嘉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李先生除做慈善之外,富人们的坏脾气和引发公众厌恶的行为也很难在他身上找到,低调几乎是他一贯的准则。

《格调》一书里描述美国超级富人时说,他们是“一个看不见的阶级。他们的钱来源于继承遗产。他们曾经喜欢炫耀和挥霍。后来,他们在媒体及大众的嫉恨、慈善机构募捐者的追逐下销声匿迹了”。

从低温到低调,富人的确与众不同,你觉得中国富人现在应当行事低调,还是觉得中国富人不需要像美国富人那样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