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富世绘
15061700000005

第5章 姓林的怎么这么火?

姓林的很火,尤其是带中外合璧元素的姓林的。林书豪:华裔,在美国NBA打球,号称“林风暴”、“草根英雄”。林春平:中国企业家,想要买美国的银行,闹剧中。林建海:算是林春平的老乡,在IMF当秘书长。《林师傅在首尔》讲的故事满是中国元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里的句子如果换到今天——2012年,应该是“普天之下,莫非林事;率土之滨,莫非林闻”。

如果你要反对这个说法,我并非要说服你,但如果你注意到林书豪、林春平、林建海,还有《林师傅在首尔》的火爆,如果冒昧地把他们组合成“林Phone4”,相信他们的影响和那个缺了口的苹果相比毫不逊色。

林书豪火得太快了,用GOOGLE趋势搜索有关他和iPhone4的信息,iPhone4的搜索量(可以理解为受关注度)如一个长跑健将,持续保持着高速,而“林书豪”的搜索量如一个100米冲刺冠军,在2012年春天瞬间发力,其速度明显比长跑健将快,所以在趋势图上,“林书豪”是一座突然隆起的A型山,而“iPhone4”则像M型山,A型山的山头甚至比M型山还高。

说到底,林书豪也就是个打球的,可这么多打球的,凭什么是他呢?如果是马克思来解释,答案可能是“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不过你不能忽视,“林风暴”可是以替补身份出场打球而大红大紫的。还有评论家说“人们太想知道一个灰姑娘的财富故事会如何发展!”虽然NBA球星的年薪远远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年薪为40万美元),但是和脸谱的财富相比,“林风暴”那点薪酬真要黯然失色。

可是林为什么能成为“风暴”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我随意就能找到N个“中国林”,尽管这其中有些是正面的消息,还有一些带着苦涩。

比如2012年3月第一个星期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宣布,任命中国籍雇员林建海担任该组织秘书长职务。作为IMF成立以来第一位获任该重要职位的中国籍雇员,林建海是谁?他1955年秋天在温州乐清出生,19岁到北京外贸学院读书(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留校进修,后来又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求学,获国际金融学博士后辗转多地于1989年到IMF工作。

又如另外一位“行长”——林春平,如果说林建海是全球金融界的中国式金融明星,那么林春平的经历如流星划过全球金融天空。这位先前“并不起眼的温州商人”在2012年春节后突然“成为风云人物”,他号称成功收购了美国一家破产银行。这个“吃螃蟹”的消息第一时间放出来之后,先是一片广泛的赞誉,“了不起”,此事甚至还上了某地日报的头版,可后来事情来了个大逆转,媒体调查出来结果却和他说的大相径庭,林“夸大了事实……货担还没挑,就开始叫卖了。或者是孩子还在娘胎里,就说已经生出来了”。

还有一个姓林的也很红:《林师傅在首尔》。把4个“林”装在一起来佐证一个姓氏的红火虽然差强人意,不过林Phone4的故事至少证明,中国元素在全球化中正在更多地影响世界,中外合璧的“林先生”走红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林书豪:华裔,在美国NBA打球;林春平:中国企业家,想要买美国的银行;林建海:算是林春平的老乡,在IMF当秘书长……

“中国林”为什么这么火?对不信风水的人来说,八卦的解释不靠谱,“中国林”此起彼伏的背后应该是中国元素在全球化中正在更多地影响世界。基于“MADE IN CHINA”的升级时代:From China正在到来。这风潮正刮向越来越多的领域,从中国资产全球化配置到中国文化广泛传播,再到话语权渗透。

林书豪是黑头发、黄皮肤,华裔身份及时填补了在姚明退役之后NBA的中国面孔空位,这个超强的新星像《斯巴达克斯:血与沙》的主角那样崛起,中国体育力量在世界舞台上显然不仅仅只有一个“姚之队”,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林之队”在世界大舞台上开始发出声音。

如果世界是一台巨大的电脑,那么“中国角色”这个程序正显得越来越耀眼,推动这个程序更广范围运用的“代表人”越来越多。同时,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与日俱增,所以“中国林”们更容易被推到聚光灯下。

林建海是IMF中升职最快的雇员之一,IMF的中国籍高管正在增加,之前只有副总裁朱民。不能忽略的趋势是,这个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组织里,来自中国的面孔正在增加。

回头再来看“林行长”在一个季度里的起落,看客们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这当然也是中国资产全球化配置进程中的插曲之一。不管如何,至少它是当下中国资产全球配置的预期心态最真实的写照。这事还没完,“林行长”说他还要努力争取在美国弄个银行,但愿这事能成。不管成不成,中国资本出海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尽管有些死在了“沙滩上”,可这浪潮显然不会停止。

关于林师傅,写这篇文章前,我在一个朋友的办公室问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红吗?结果20米外的人也跑过来议论。融合了中国元素的片子串起了首尔故事,仅仅是它的名字就能够引发人们对全球化的欲望和猜想。最近某个深夜,我在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的文字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3月11日以后的日子,我都借用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过来的。”她说的这个3月11日具体是指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那天,她说的中国式生活智慧甚至包括俗语“有得必有失”、“好汉不吃眼前亏”等。

“中国式”在全球化中愈显重要,“From China”,下一个红火的是谁?“林先生”们为什么这么火,你有什么其他看法吗?